大豆疫霉菌无毒基因的克隆及马铃薯抗病品种紫花白抗晚疫病机制的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dic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卵菌纲是近些年来由鞭毛菌亚门中新分出的一大类,能够侵染很多重要的粮食作物、林业、观赏植物进而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大豆疫霉病和马铃薯晚疫病是由卵菌纲真菌Phytophthora sojae和Phytophthora infestans分别侵染大豆和马铃薯后发生的两种主要病害。目前,防治这两种病害最为有效、经济以及环保的方式依然是培育优良的抗病品种。因此,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和鉴定致病疫霉的无毒基因、解析马铃薯抗晚疫病机制可以为大豆和马铃薯的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本论文中采用了筛选候选Avh基因方法克隆了P.sojae无毒基因Avr1d。利用遗传作图分析确定了Avr1d与Avh6共分离。在含有抗性基因Rps1d的大豆叶片中进行功能验证,证实了Avh6就是Avr1d。基因比对结果得知Avr1d基因在对Rps1d有毒的生理小种的基因组中是缺失的。在对11个大豆疫霉生理小种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得知,Avr1d有2个allele。在Rps1d大豆植株中瞬时表达全长野生型Avr1d蛋白和全长RFLR突变体蛋白(RFLR突变为AAAA)的结果表明,RFLR保守区域不能介导Avr1d分泌到寄主细胞的过程中。脂类结合实验结果表明effector区域的正电荷氨基酸决定Avr1d蛋白与寄主细胞膜上的PtdIns(4)P结合。论文中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结合新一代测序技术找到了与无毒基因Avr1c紧密连锁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利用MapMaker软件和生物信息学比对软件,最后确定Avh275c在遗传群体中的基因型与Avr1c的表型共分离。基因枪瞬时表达实验也同时证明Avh275c就是Avr1c。对15个无毒生理小种测序分析得知,Avr1c有3个allele。Avr1c与Avr1a在大豆疫霉基因组上的位置非常相近。这两个基因在氨基酸序列N端有高度的一致性,差异在C端显著较大。通过对马铃薯抗感品种紫花白和夏坡蒂在接种晚疫病菌前后活性氧产生的速度和活性氧量的积累以及抗病信号路径中重要蛋白在转录水平的变化来阐述马铃薯抗病品种紫花白抗晚疫病菌的机制。结果表明,活性氧爆发是抗病品种紫花白抵抗晚疫病菌侵入重要的抗病信号机制。活性氧在抗病品种中积累主要通过定位于细胞膜上的NADPH氧化酶实现。同时,通过对主要的抗病信号路径中(SA和JA路径)重要蛋白接种后转录水平的检测发现信号分子也介入到了紫花白对晚疫病的抵抗过程中。
其他文献
通过故障树分析建立了作战飞机仿真逻辑关系.在修正线性同余法的基础上获得了随机数模型.在各设备故障发生状态和修复状态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可靠性维修性仿真模型,确定了作
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低廉的价格,使得企业在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大的用工成本的优势,但伴随人口红利消失、社会保险制度日渐完善并走向法制化,企业分配在社会保险
菌株N07W61是由前期筛选获得的具有棘白霉素B脱酰基酶活性的菌株.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胞壁分析及16S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等多相分类研究对该菌株
当植物受到病原菌及植食性昆虫危害后,会产生一系列的诱导防御反应。在一些双子叶植物如拟南芥和烟草等中的研究表明,水杨酸和绿叶性气味分别可作为信号分子及防御化合物在植
钱壮飞(1896-1935),浙江湖州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专门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底,根据党的指示,打入南京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任调查科主任徐恩曾的机
在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分类收集工作改进措施。
<正>共享经济迅猛发展有其深刻的共享、利他、平等、协同等理念引领,和二元性、重用性、碎片化、公用性等产权属性变革支撑,这保证了资源交易的高效率,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