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非农产业是农村中除农业以外的二三产业,是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增进农民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有利于促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经营,是促进城乡统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加之非农产业大多通常与农业配套,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业现代化。但我国现在对于农村非农产业研究不够深入具体。本文通过对一个有代表性县域——四川省蓬安县进行典型个案分析,既为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研究案例,为县域非农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通过个案的分析,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途径。蓬安县地处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南充的北面,是南充市打造“南西蓬(南充—西充——蓬安)”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蓬安县城是“南西蓬”经济带培育的次级增长极。按区域各层增长极的不同影响范围,主要是依托县城的辐射聚集功能,县域各乡镇依托各自的资源条件与市场条件,按城郊、近郊、远郊形成具有不同的非农产业结构与布局。本研究通过对县域整体和三个典型地区的乡镇的个案剖析,对蓬安县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分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相关的理论、研究的重点、研究的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蓬安县的经济状况,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对典型个案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即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和劳动者自身素质因素;第四章是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帅选,得出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用GDP代替)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民营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占劳动力比例、人均土地面积(土地制度)、非农企业投资是影响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五章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先行地区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经验和做法进行借鉴;第六章是在对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蓬安县发展非农产业的发展原则、产业布局和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对策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从影响农村非农非农产业的发展的因素来看,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民营企业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村非农就业的发展。但是滞后的户籍制度、产权不明的土地制度和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阻碍了农村非农就业的发展,劳动者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则是造成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缓的主要个人因素。(2)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剩余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例、民营企业吸纳就地务工的比例、非农企业的投入、人均耕地面积、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和是否接受过培训是影响农村非农就业的具有显著作用的因素,而户籍制度、性别、文化程度对是否进城务工没有实质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