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蓬安县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 :重庆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jtulzh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非农产业是农村中除农业以外的二三产业,是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可以增进农民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有利于促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经营,是促进城乡统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加之非农产业大多通常与农业配套,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业现代化。但我国现在对于农村非农产业研究不够深入具体。本文通过对一个有代表性县域——四川省蓬安县进行典型个案分析,既为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研究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研究案例,为县域非农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通过个案的分析,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途径。蓬安县地处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南充的北面,是南充市打造“南西蓬(南充—西充——蓬安)”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蓬安县城是“南西蓬”经济带培育的次级增长极。按区域各层增长极的不同影响范围,主要是依托县城的辐射聚集功能,县域各乡镇依托各自的资源条件与市场条件,按城郊、近郊、远郊形成具有不同的非农产业结构与布局。本研究通过对县域整体和三个典型地区的乡镇的个案剖析,对蓬安县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分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相关的理论、研究的重点、研究的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蓬安县的经济状况,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对典型个案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即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和劳动者自身素质因素;第四章是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帅选,得出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用GDP代替)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民营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占劳动力比例、人均土地面积(土地制度)、非农企业投资是影响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五章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先行地区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经验和做法进行借鉴;第六章是在对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蓬安县发展非农产业的发展原则、产业布局和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对策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从影响农村非农非农产业的发展的因素来看,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民营企业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村非农就业的发展。但是滞后的户籍制度、产权不明的土地制度和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阻碍了农村非农就业的发展,劳动者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则是造成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缓的主要个人因素。(2)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剩余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例、民营企业吸纳就地务工的比例、非农企业的投入、人均耕地面积、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和是否接受过培训是影响农村非农就业的具有显著作用的因素,而户籍制度、性别、文化程度对是否进城务工没有实质性影响。
其他文献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是区域研究的重大课题。伴随着人口快速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城镇建设用地急剧扩张、人类活动广度与强度空前加剧的发展过程,人与自
近年来,国家在农村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投入,但给农民带来的实际收益并不理想。笔者通过深入农村开展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农民信息素质不高是导致农村信息化整体发展绩效不明显
随着现代空袭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美国更加注重防空反导系统一体化作战能力的建设。介绍了一体化防空反导系统的特点,分析了其作战能力,最后阐述了其发展趋势。
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不断延深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无论是开放的社会系统,还是封闭的社会环境,其影响都是不可回避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
<正> 贵刊2001年第2期第31页刊登了《对一道竞赛题解的补正》一文,文中指出:《小学数学奥林匹克习题与解答》一书中“分母是1001的最简真分数共有多少个?”原书答案994个有误
在当今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政府充当着极其重要的主导角色,承担着法定的主体责任。而我国又是个农业大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在农村
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10月31日制定并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构建中国合作社法律体系迈出了重要一步,它有利于农民依法设立合作社,有利于形成生产经
大学培育精英,精英创造大学。精英阶层的存在赋予了大学精英主义的气质,大学理念的张扬灌输给精英超越功利与实用的理想。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精英
“现代农业”这一提法在2007年之前的一些文章中并不鲜见,但大多数的探讨只是围绕农业科技推广与产业政策的整合来展开,真正将“现代农业”做为一个层次分明的体系来思考,出现
土地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还是最基本的生态要素,合理的土地利用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及其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具有全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