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朓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但颇受争议的诗人之一。从南朝开始,历代诗歌评论家对谢朓其人其诗展开了多维度的探讨。由于不同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审美趣味、文学品位的差异,谢朓诗歌之研究亦被打上了相应的个人与时代烙印。为推进谢朓诗歌的研究,我们有必要对前人的阐释或论述作一定的理解。本文力图以历代诗话评论中的资料为依据,从文学接受史的角度努力再现历代评论家对谢朓诗歌的基本研究状况,并提炼出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以阐述并形成自己的理解。本文从五个部分展开:第一章分析了历代诗话评论有关谢朓诗歌在主体创作方面的阐述。由于谢朓前期生活较优裕,其诗歌多呈现仕宦生活的悠然;后期陷入政治漩涡而不得摆脱,其人生经历显得比较波折。加上丰富而充沛的感情体验,谢朓诗歌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评论家注意到谢朓登山而歌的创作习惯,并认为这种抒情方式在后代山水诗中得以承继。皎然的《诗式》、沈德潜的《说诗晬语》和方东树的《昭昧詹言》等指出,谢朓继承并发挥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在山水诗歌创作中自觉地将情与景相互交融,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章阐释了历代诗话评论有关谢朓诗歌语言韵律的观点。永明体与古体诗相对,讲究声律、对偶和格调音律的纯熟运用。沈约、锺嵘等人认为谢朓诗歌是永明体诗歌的典范,此论得到了后代评论家的承继。同时,谢朓善工五言诗歌亦得到关注。谢眺五言诗的成就较高,对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部分评论家也认为谢朓诗歌在“有佳句无佳篇”的六朝诗歌总体印象之列,但通过细致的文本研究,我们发现历代诗话评论对谢朓诗歌的语言特点基本持肯定性意见,譬如词泽义精、语言巧妙、语言调悱、造语雄深、文笔流畅等。第三章评述了历代诗话评论关于谢朓诗歌章法结构及表达技巧的论述。《诗品》认为,谢朓诗歌具有“善自发端”的特征,对此,历代褒贬不一。从“善自发端,而末篇多踬”的评价首次被提出,到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过于诋毁或过于赞誉对于谢朓及其诗歌都不甚合理。对于谢朓诗歌的表达技巧,评论家比较关注其虚实结合的艺术技巧与验物切近的写作手法。第四章评析了历代诗话评论中有关谢朓诗歌艺术风格的评价。风格指的是剥去世人习以为常的文学观念,既有文学创作要求的因素,又可以体现自己文学才华的个人独特文风。谢朓诗歌的风格与其跌宕的社会环境和起伏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从散落于历代诗话评论中的评析可看出,无论是唐代“浑然天成”的主流评论,还是宋代的“平淡”评价,抑或明清“精丽美艳”和“轻倩和婉”的赞誉,“清丽”几乎成为历代评论家对谢朓诗歌风格的一般性印象。第五章探讨了谢朓评价好诗标准的弹丸理论如何演化为宋代诗歌的活法理论。谢眺曾提出“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认为诗歌若“圆美流转如弹丸”,必定结构有序、语言流畅、声韵和美、意境深远。后代诗人对弹丸典故不断引用,促使弹丸理论演变为诗歌的评价标准。及至宋代,吕本中在《夏均父集序》中引用谢眺原话,并提出“正所谓活法者,有规矩而能出于规矩之外且变化不测”,“活法论”由此产生。活法理论得到刘克庄、杨万里等人继承、延伸,走向成熟。可以说,宋人完成了对谢眺关于诗歌审美范式的提炼,使弹丸理论发展成为活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