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专业知识与理论的建构发展,都带有高度的个人经验与个性化的诠释成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他的教学实践离不开个体认识的参与。教师在采取教学行动时,并不是像机器似的不假思索地执行机械的任务或随意而为,他总是受某种内在解释框架的指引,这种内在的解释框架便是教师的个人理论。在解决课堂问题的同时,教师一直在建构着自己的理论,在教学的许多方面,教师个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理论对课堂教学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教师个人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教师个人理论是指教师经由个人实践而形成的认识,而非传统意义的书本、教材上的公共知识,是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以及教师专业的一整套观点、价值、理解和假设。狭义上,就是从“理论”的基点理解教师个人理论,认为教师个人理论是指教师以自己的学科性质特点为基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研究、反思、感悟和内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和教学风格。它不仅强调教师发现和研究自身的日常教学,使其缄默知识显性化,更重视教师把自身对教学的认识理论化、系统化,形成富有个性色彩的稳定的教学思想。本文通过探讨这一层面教师个人理论把研究方向转向日常生活的教师,关心教师内心深处坚守何种理论以及怎样表达自己的实践知识,促使我们从个体生存的视角审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序言。此部分主要涉及研究问题的提出、介绍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论文研究的定位和出发点;第二部分:教师个人理论解读。主要分析教师个人理论的内涵与特征,剖析其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分析个人理论与公共理论的转化关系;第三部分:教师个人理论形成的阶段与促进因素的考察。教师个人理论的形成大致经过奠基和准备、注意和觉醒、实践和内化、组织和升华等四个阶段。它的形成不仅是长期实践的磨砺的结晶,更是教师个体生活的塑造、关键事件的推动、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及良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部分:教师个人理论形成困难的原因探析。主要从技术理性的箝制、经验思维的禁锢、研究意识的缺乏、科层体制的束缚等四个方面分析教师个人理论为何难以形成;第五部分:教师个人理论形成的方法论思考。从方法论的视角探讨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涉及到培育专业精神、转变思维方式、关注教学研究、勇于实践、拥有教学自由等五个方面;第六部分个人理论视阈下的教师专业成长。主要从个人理论的视角探讨教师专业成长范式的转变,并从外在表现和内在凝炼分析个人理论形成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第七部分:结语。强调教师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时刻审视自己的生存状态,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精神和力量。教学作为实现公共文明和福祉的重要方式,教师最急需的是建立自身的教学思想,通过思想的丰富促进教学实践领域的多元化创新。因而,教师自己应该主动积极去寻求理想的生存方式,并从中获得自由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