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北农村地区水资源匮乏,集雨工程实施后用水紧张问题得以缓解,但雨水集流过程中受到地表污染物污染,多项水质指标超标,影响日常饮用水安全。为改善西北地区微污染窖水质量,实验采用BAF工艺处理微污染窖水,通过对BAF条件参数优化以及增设臭氧预氧化处理单元,得到了最佳净化效果,出水水质较好。采用生物陶粒滤料作为载体,经过23天自然挂膜,出水CODMn、NH3-N去除率分别稳定在30%及70%左右。滤料表面附着黄褐色生物膜,镜检发现滤料表面存在较多的微生物,有轮虫等后生动物出现,标志挂膜成功。研究不同A/O容积比、水力负荷、回流比及气水比对BAF处理微污染水的去除效果影响,得到了反应器运行最佳工况点:A/O容积比2:3,气水比3:1,水力负荷0.90m3/(m2·h),回流比200%,此时反应器对CODMn、NH3-N、UV254、TN及浊度的去除率分别可达57%、85%、35%、38%及87%,出水水质稳定。出水NH3-N及浊度均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根据运行期间出水水质变化规律确定反冲洗周期为8天。先气冲后水冲,气冲强度为18L/(s·m2),时间为5min;水冲强度为12L/(s·m2),时间为5min。反冲洗后浊度、NH3-N、CODMn等指标的去除率有所下降,但经4h的恢复期后,去除率恢复到反冲洗前水平。臭氧预氧化实验,考察不同臭氧预氧化时间对微污染水中溶解氧及SUVA值的影响,确定最佳臭氧预氧化时间为3min。臭氧预氧化出水CODMn、NH3-N及UV254分别下降9%、3%及7%。分子量分布结果显示>50 K的有机物减少,<3 K的有机物明显增多,臭氧出水可生化性提高。三维荧光光谱显示,类腐殖质物质含量下降,为后续处理提供便利条件。对比臭氧强化前后BAF出水水质发现,臭氧预氧化后BAF反应器出水CODMn、NH3-N及UV254的去除率较未经臭氧预氧化BAF反应器分别提高7%、6%及25%,类色氨酸物质去除率提高38%。臭氧预氧化后BAF出水CODMn浓度平均为2.97mg/L,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水中污染物质得到有效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