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如何应对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己成为许多国家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中最重要、最紧迫的政策问题。为了减少医方优势地位带来的“供给诱导需求”,医保机构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费用支付方式组合,通过激励与监督机制的约束,将费用控制压力前移给医疗机构,实现“合理的医疗费用水平”与“有保障的诊疗效果”双重目标的实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费用支付方式改革起步较晚,目前很多地方仍然延续着改革前的后付制支付模式。在明确了费用支付方式改革重要意义的前提下,本文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切入点,采取文献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补充的方式,一方面从理论上明确了费用支付方式发展的轨迹及未来走向,另一方面结合北京市该制度改革近10年的实践经验,探讨存在问题及不足,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推动并完善支付方式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北京市相关机构的走访,以及相关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有如下几点:我国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应坚持科学、合理、有效原则,在制度设计上体现引导激励与监督作用;目前,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仍为主流,要通过提高医学循证水平、信息管理水平等手段,增加以单病种付费、定额付费为代表的预付制支付模式占比,更大范围内发挥其费用控制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多层次的分类指标设置,进一步完善一些预付制支付方式的自身发展;支付方式应寻求合理化、多样化组合,渗透到医生诊疗流程的各个方面,结合配套政策全面发挥影响和约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