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库区是三峡大坝建成后受回水影响的水库淹没区和移民搬迁、安置所涉及的行政区域。三峡库区为东西长、南北窄的狭长区域,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东西气候差异较大。三峡库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冬暖、春旱、夏热、伏旱、秋雨、光照少、云雾多等特点。库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伏旱频率高达80%~90%,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由于长期垦种坡地,乱砍滥伐森林资源等不合理活动,使库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严重失调。了解三峡库区的气候特征对于改善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水位将上升,常年水面面积也将大大增加,这都会对局地气候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下垫面的变化会引起局地天气系统的形成、演变和表现特征的变化,从而导致局地气候特征的变化;这种变化还会导致局地气象灾害发生频率、程度、分布特征等的变化。气候变化必将会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并影响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气候生态系统。因此,研究三峡库区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库区气候综合评价是三峡库区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基于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1973~2002年33个气象站点的基本气象数据,首先计算各气象站的多年平均气温、大于10℃积温、干燥度、年降水量和年降水变率等气候指标,然后利用“回归分析+残差修正”法对这些指标进行空加插值,生成100m×100m的栅格数据,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三峡库区的气候综合评价模型,对三峡库区气候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共分为8个等级,等级越高气候条件越好。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水热资源丰富,年均温主要在12~19℃之间,大于10℃积温平均为4795℃,干燥度小于1,年降水量主要在1100mm~1500mm之间,年降水变率较小,多在10~15%之间。气候综合评价等级平均为5.3级,西南部、中部地区气候条件较东部地区好。东部地区气候评价等级较低,小于5级。中部地区气候南北差异较大,河流北岸气候等级在5级以上,气候条件较好;河流南岸相对较差,等级在4~6级之间。西南部地区气候条件最好,评价等级都在6级以上。根据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1951~2004年33个气象站点的基本气象数据,研究了库区近54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气候指标主要是气温和降水,包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较差和降水量等。研究气候指标年和四季时间变化趋势,并通过“回归分析+残差修正”法插值生成100m×100m的气候变化空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空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51~2004年平均气温在夏季有明显下降趋势,趋势为-0.16℃/10年;平均最低气温冬季有明显上升趋势,趋势为0.2℃/10年;平均最高气温夏季有下降趋势,趋势为-0.21℃/10年;年平均日较差呈现下降趋势,趋势值为-0.1℃/10年,其中夏季和冬季下降趋势显著。日较差的变化是由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不均衡变化造成的。夏季日较差下降主要是因为最高气温的下降速度大于最低气温的下降速度;而冬季日较差下降主要是由最低气温的上升速度大于最高气温的上升速度引起。1980~2004年近25年来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和日较差都有上升趋势,并且冬季上升趋势较大,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大于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1951~2004年降水变化趋势为春季和秋季降水减少,夏季降水增多,冬季变化不大。1980~2004年年降水量减少,春季和冬季降水增多,夏季和秋季降水减少。三峡工程建设以来(1996~2004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较差都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春季、秋季和冬季;降水量变化幅度较大,1997和2001年降水偏少,1998年降水偏多,达到近54年来的最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