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豆子种子化学成分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iit5625523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又名布亚(维名),为豆科槐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西藏等地区。其种子是维吾尔族人常用的民间药材,具有解毒、抗菌、抗炎、镇痛、平喘、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可以用来治疗小儿湿疹、银屑病、菌痢、慢性肠炎、病毒性肝炎、前列腺炎、妇科霉菌性炎症及宫颈糜烂等疾病。本文对苦豆子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进而对阿尔泰地区苦豆子种子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将秋季成熟的苦豆子干燥种子粉末经正己烷脱脂处理后,采用95%乙醇冷浸后75%乙醇热回流的提取方法,通过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对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再经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pre-HPLC、聚酰胺柱层析、AB-8大孔树脂柱层析及重结晶等分离方法,从苦豆子种子中分离得到24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的测定、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分析以及文献对照等方法对24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确认分别为黄酮类化合物7,4’-二羟基黄酮(1)、槲皮素(2)、芹菜素(3)、香叶木苷(4)、7,3’,5’-三羟基二氢黄酮(5)、7,3’-二羟基二氢黄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6)、3’,4’-二羟基二氢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7)、7,3’,4’-三羟基异黄酮(8)、毛蕊异黄酮-3’-O-β-D-吡喃葡萄糖苷(9)、7-羟基-3’,4’-亚甲二氧基异黄酮(φ赝靛素)(10)、3’,4’-亚甲二氧基异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11)、紫铆因(12)、紫铆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3);甾体类化合物豆甾醇(14)、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15)、胡萝卜苷(16)、β-谷甾醇(17);生物碱类化合物氧化苦参碱(18);糖类化合物蔗糖(19);萜类化合物白桦脂酸(20);其它类化合物单戊酸甘油酯(21)、正二十八烷醇(22)、棕榈酸(23)、硬脂酸(24)。其中编号为1、2、4、5、8、9、11、15、20、21的化合物首次从苦豆子种子中分离得到。本课题对苦豆子种子的天然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提取、分离及鉴定,为该属植物化学成分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其他文献
小麦赤霉病作为影响小麦生长最严重的一种病害,会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威胁。在对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治时,需要对其发病特点、发病原因、危害程度等信息全面把握,提高防治效果。本文结合小麦生长实际情况,对赤霉病流行发病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
采用热处理试验、力学性能测试、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制度对铁素体耐热不锈钢0.1C-18Cr-1Al-1Si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先增高后保持不变,伸长率和90℃下的冲击功先增高后降低且在850℃退火达到最大值,断裂类型也从脆性断裂转变为韧性断裂再转变为脆性断裂;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90℃下的冲击功逐渐增高,伸长率
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已成为学术期刊探索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笔者分析和总结了冶金类学术期刊在微信公众号运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内容形式单一,策划不足;发布频次小,发布间隔时间长;阅读人数和留言互动少;版权意识薄弱;缺乏专职的运营人员。文章还对冶金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进行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议。
突发新闻是融媒体时代各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只有抓住新闻的时效,才能进行后续话题及报道角度拓展,有效延长新闻传播链条,占领舆论传播阵地,增强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进而提升公信力。本文根据部分现实案例,深入分析新媒体突发新闻报道存在的风险,并尝试提出防范措施,为媒体严守报道底线、做好时效与客观真实的平衡提供参考。
植物次生代谢的出现对于植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极大地提高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尤其是在植物中广泛合成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抵御光氧胁迫、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抵御病虫害和食草动物啃食等。而在被子植物出现后,这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更是担任了吸引传粉者的角色,极大促进了被子植物的繁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一般可分为三大类,即萜类物质、苯环/苯丙素类和脂肪族衍生物。其中,萜类物质是自然界
以福建省5A级景区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算景区公众号微信传播指数WCI,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词频分析软件,分析福建省5A级景区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运营状况和受众偏好。结果表明:福建省5A级景区微信公众号在运营上存在极端差异;部分公众号推文频率较低且发文时间不固定、无规律,文章形式较为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整体影响力偏低。在偏好研究上,受众对旅游目的地、景区信息、景区
在肿瘤转移进程中,常伴有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现象。EMT是指上皮细胞改变其表达的粘附分子,从而变成间质细胞、进而使细胞获得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过程。EMT分为三种类型,其中III型EMT是在癌细胞中观察到的EMT样过程,与肿瘤进展和转移相关,可以定义为癌细胞获得间质样特征和/或失去上皮特征的类EMT过程。EMT的生物标志物有很多,
土壤盐渍化是严重制约作物生产和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生态问题,提高作物的耐盐能力,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有效利用盐渍土地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野生大豆作为栽培大豆的近源野生种,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优异性状,并与栽培大豆不存在生殖隔离,容易进行遗传物质交流,从而成为大豆育种工作重要的遗传种质材料。本实验选取耐盐碱野生大豆ZYD000659与敏盐碱栽培大豆“吉科豆1号”作为亲本,构建了含有111个株系的F1
小麦作为年轻的异源多倍体代表,又是支柱粮食供给的作物之一,长期以来被学者当作研究多倍体进化的典型实验材料。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BBAADD,2n=6X=42)包含三套基因组,经历过两次杂交多倍化事件。第一次基因组为SS(S≈B)和AA的二倍体经杂交加倍后形成异源四倍体小麦(T.turgidum,BBAA,2n=4X=28),第二次异源四倍体小麦与粗山羊草(Aegil
糖尿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人身体的血糖值升高。近年来,其患病人群逐年递增,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体内的胰岛β细胞的功能持续降低、数量也会慢慢减少,进而引发高血糖的不断加重。目前,增强β细胞功能或增加有功能的β细胞数量仍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亦是研发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主攻方向。其中,β细胞替代疗法,被认为是治疗糖尿病的直接而有效的手段,然而它的应用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