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已经成为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也是我国的两大基本发展战略之一。本文根据农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生态农村(eco-countryside),并建立了生态农村的基本理论框架。生态农村可以简单地定义为: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农村生态系统结构调整与功能整合、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生态农村是一个复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子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信息流动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高效和谐发挥。 生态农村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生态农村建设是一个趋向理想化的过程,为了使这一过程可操作、可衡量,本研究依据生态农村的内涵,依据系统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构建了旨在实现评价功能、检测功能和预测功能的生态农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以生态农村为总目标,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为分目标,下设资源承载力、环境质量、环境恢复能力、经济活力、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持续力、人口健康、生活质量、社会稳定性、社会公平性以及文明程度11个准则。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进行总体评价,指标赋权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选取京郊农村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京郊农村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状况、发展态势,京郊生态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京郊生态农村的功能定位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基于生态农村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选取43个具体指标建立京郊生态农村评价指标体系,阐明了各个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以及评价标准。在层次分析法(AHP)为指标赋权时,专门编制了层次分析法计算程序,从而简化计算过程。指标体系建立后,首先对京郊生态农村发展水平做了整体评价,总分为0.58,发展水平为一般。选择京郊平原典型生态村-留民营村和京郊山区典型生态村-荆园村进行典型案例研究,对两村的生态农村发展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两村的总分分别为0.59和0.81,发展水平为一般和优秀,分析了两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