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手段,对该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非农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各省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以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黄土高原农村非农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选择。论文由六章组成,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 导论。 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其次对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和评价。最后,就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章 农村产业结构相关概念及发展趋势。首先对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其次,分析和归纳了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即:农业份额下降;农村产业结构非农化;农村生产专业化;农工商一体化。本章为全文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 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分析。 一、简要分析了国民经济进入了“买方市场”的表现、特征及原因;二、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产业结构的阶段性变化及其特征。三、分析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存在问题,以及进入新阶段的原因。四、介绍黄土高原地区农村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并归纳出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① 以二元结构强度衡量,黄土高原具有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②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业增长过度波动;③农业产业结构的低层次性;④非农产业十分落后。第四章 黄土高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比较优势的衡量与选择。 一、对比较优势理论及其计量方法进行了简要述评。二、论述了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水平进行了衡量。三、对黄土高原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方法进行了说明。四、运用单产优势指数、成本收益指标、成本收益相对值等指标对黄土高原主要省区(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主要农产品(水稻、小麦、玉米、谷子、大豆、油菜籽、棉花、烤烟、甜菜、苹果)的比较优势进行了衡量,并对具有优势的农产品进行排序。第五章 黄土高原农村工业结构调整。 一、对黄土高原农村工业落后的现实与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且对其落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同时指出了现阶段黄土高原农村工业发展的主要困难。二、从机遇、供给、需求、以及与农业的关联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黄土高原农村工业发展的适宜选择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结合黄土高原农产品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黄土高原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方针:①区域农产品加工业选择的原则是:突出重点、倾斜发展;②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适宜的联结机制;③积极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④政府支持。第六章 黄土高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机制。 一、指出建立统一市场体系是发挥区域农业比较优势的基础。对农产品市场、农业要素市场的缺陷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建议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农业要素市场;建立完善农民自组织;以及建立省际间稳定的粮食贸易合作伙伴关系。二、依靠技术进步,提升比较优势。分析农业科学技术的特殊性,并结合黄土高原农村经济落后的现实,认为政府有必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并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农业推广模式。三、针对农产品优质化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四、黄土高原生态对于黄土高原本身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重要意义,在生态治理中应该处理好几个关系,并对生态治理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创新之处有三点:一、将比较优势理论引入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并运用农产品单产优势指数、农产品成本收益指标、成本收益相对值等指标对黄土高原主要省区十种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分析,指明黄土高原各省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种类,为黄土高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了方向。二、在深入分析黄土高原乡镇企业的特征及其现阶段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的基础上,研究了<WP=4>农产品加工业的供给、需求、与农业关联度的特性,认为农产品加工业是黄土高原农村非农产业调整的适宜选择。三、指出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是发挥黄土高原农业比较优势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