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LED成像MIMO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水下航行器与浮、潜标之间短距离大容量数据传输问题,以光成像MIMO技术为基础,根据海水中可见光的传输特性及LED器件特性,研究了成像MIMO-ACO-OFDM通信技术。本文对水下光LOS链路信道特征基于蒙特卡罗方法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对成像MIMO信道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建模分析,并分析了空间相关性对信道容量和误码率性能影响,研究了降低空间相关性技术,还提出了LED调制中抑制削波畸变和非线性失真方法,在多节点到AUV的MISO链路中研究了基于压缩感知联合检测的码域非正交多址传输技术。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包括:(1)针对水下LED可见光信道和大容量传输问题,本文利用水下光成像MIMO通信系统传输信号,使得LED阵列空分复用性能优于非成像MIMO系统。成像MIMO系统除了利用成像透镜分离信号,空间传播上仍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在LOS信道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建模分析。当物距固定时,随着LED间距增加空间相关性变弱,当LED间距固定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物距增加,空间相关性先增大后趋于稳定不变。由于水下短距离光通信是平坦信道,采用注水法和等功率法推导了不同空间相关条件下的信道容量和误码率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空间相关性减小和LED光源阵列数量的增加,成像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变大,BER逐渐减小。当信道条件数下降到约1时,成像系统的BER在SNR为20 dB时达到10-6数量级,与非成像MIMO系统相比,在相同BER下获得12 dBSNR增益。当信道SNR较低时,通过注水方法获得的信道容量略高于通过等功率分配获得的信道容量,当SNR高时,通过注水方法获得的信道容量与等功率分配方法两者相同。(2)针对水下成像光MIMO系统阵列空间相关性问题,提出了基于SVD功率分配(SVD-baesd Precoding)、接收信号集最小欧式距离最大化(MMED)、格基约减检测(LLL-ZF)的成像MIMO-ACO-OFDM系统降相关算法。通过功率分配,使得子信道增益的差异性变小,从而降低空间相关性,在相同的误码率条件下,基于SVD功率分配预编码算法比未经过功率分配的方法信噪比提升了7dB增益。为了最大化接收信号集的最小欧式距离,在非负光信号和总功率的约束下对预编码矩阵进行优化求解。通过使用最优功率分配预编码矩阵对信号进行预编码和ML检测,仿真结果表明,与基于SVD-baesd Precoding算法相比,MMED算法在相同信道下可获得约5 dB的SNR增益,进一步提高了水下成像MIMO光通信系统的BER性能。(3)通过与传统的ZF、MMSE、OSIC、ML检测算法复杂度相比,基于接收信号集最小欧式距离最大化预编码提升了误码率性能,但算法复杂度较高。针对传统算法复杂度高误码率性能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格基约减的低复杂度LLL-ZF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对光MIMO信道矩阵格基规约,改善了原信道矩阵的正交性,并结合ZF检测算法,与基于接收信号集最小欧氏距离最大化预编码算法相比,提升了3dB的SNR增益,且大幅降低了复杂度。(4)针对水下光信道时延扩展带来的ISI问题,本文对新型水下可见光调制技术DCO-OFDM/OQAM系统原理和时频滤波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DCO-OFDM/OQAM系统中的M-OSLM峰均比抑制算法,以解决系统复数信号转正实信号时削波带来的失真问题。仿真结果表明,通过M-OSLM算法抑制削波畸变,DCO-OFDM/OQAM系统在水下多径时延扩展信道比DCO-CP-OFDM系统在同等BER下SNR改善了3dB。针对最优直流偏置优化问题,建立了可见光DCO-OFDM/OQAM系统有用信号和直流偏置的功率分配优化模型,以匹配LED的线性调制区间,使得接收有效信噪比达到最大。结果表明,通过求解优化模型,在最优功率分配比下,有效信噪比达到了最大,误码率最小。本文搭建了基于FPGA的水下绿光DCO-OFDM系统,并分析了该系统在一定同步性能下的带宽拓展性能,提升了频谱效率,为下一步搭建成像MIMO系统奠定了基础。(5)针对在水下多传感器对AUV采集数据时大容量传输问题,基于OCDMA架构,研究了基于码域的非正交码片映射多址通信技术以提升系统平均吞吐量,根据多节点检测中连接节点数大、一定时间内活跃节点少和信号稀疏的特点,利用压缩感知理论,设计了码片映射码分多址的非正交多址传输系统,通过压缩感知技术联合检测上行非正交多址传输系统中活跃节点和数据。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能够利用压缩感知理论可靠地检测出活跃节点和数据,同时还可以实现过载,在活跃节点较为稀疏情况下,过载率可达300%,大幅提升了水下多节点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和系统平均吞吐量。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非对易并非是一种新的思想,它的起源可以追述到1930年Landau的工作。近年来,由于受到D-膜非零背景场低能效应的研究的推动,非对易理论的研究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它的研究将对深入认识小尺度系统所出现的物理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非对易效应仅仅出现在高能标区域,然而在探索其是否存在低能效应也是十分重要的。人们希望通过对非对易量子力学的研究来进一步揭示非对易的本质和非对易效应。在有关非
蝙蝠体上的寄生革螨是我国尚待系统性研究的重要蝙蝠寄生虫类群,它们可能通过叮咬和寄主蝙蝠携带的微生物病原和病毒与包括人在内的高等动物发生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关系,研究蝙蝠与寄生革螨间的协同进化关系,对认识动物-寄生物间协同进化关系以及物种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采集困难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蝙蝠寄生革螨系统学及其相关研究十分薄弱,有关中国区系的研究少而零散,亟待加强分类并拓展相关研究。为此,本文对中国蝙蝠
对于多铁性材料,可以利用磁场改变材料的极化强度,反之也可以利用电场来改变材料的磁化强度,这使利用电写入和磁读出的优化存储方式成为可能,有望应用于电写/磁读式新一代高性能信息存储器件,因此引发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尤其是磁诱导的多铁性材料,由于铁磁有序和铁电有序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可能具有较强的磁电耦合,比如六角铁氧体。本论文研究了Sr3Co2Fe24O41基六角铁氧体的晶体结构、磁性及磁电性能,并分
位置信息可用于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增强用户体验,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及智慧城市建设。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和北斗导航系统(BDS)的广泛应用,室外定位问题己基本解决,室外位置信息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s,LBS)产业蓬勃发展。然而,人类80%以上的时间都在室内环境中活动,位置服务、社交网络、健康求助、智慧城市、应急救援、
异常检测的目的就是从复杂数据环境中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待检测数据中不符合正常行为模式产生的异常数据。本文围绕多维多源数据开展了异常与孤立点检测、隐私保护异常检测和数据流异常检测三个方面的数据挖掘理论与算法研究。一方面研究大数据异常检测的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研究异常检测优化方法及并行处理算法,为用户深入分析和理解数据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一、针对数据集中异常与孤立点问题,研究了K距离、可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能量来源,电池管理系统对动力电池进行安全有效管理,是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了使动力电池满足实际复杂运行工况下电动汽车对续航里程、安全行驶的要求,研究动力电池的模型和荷电状态(SOC)关键估计具有重要理论和工程应用意义。论文针对典型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模型和SOC状态估计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搭建动力电池测试平台,设计动力电池特性测试方案。利用Arbin
相控阵天线具有诸多优点,但由于它的波束方向图只依赖于角度,与距离无关,使得其在目标检测和参数获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有效地抑制距离依赖的干扰和杂波、无法直接从波束方向图对目标进行方位-距离定位和成像,需要借助宽带信号获取距离向信息。频率分集阵列(Frequency Diverse Array,FDA)可以产生距离-角度依赖的波束方向图,这使其在抑制距离依赖的干扰和杂波、联合距离-方位定位和成
传感器作为测量仪器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医疗检测和环境监控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围绕糖尿病血糖检测和环境保护中汽车尾气排放监测,针对无酶葡萄糖检测灵敏度及选择性、钙钛矿氧化物薄膜氧传感机理,开展了如下研究: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自组装而成的一类结晶材料。近年来,以MOFs为前躯体衍生的金属氧化物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而
物联网、云计算、信息物理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许多先进的制造模式,云制造便是其一。通过将传统工业系统与新兴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云制造能够实现多制造方之间的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达到提升产能、增强创新能力等目的。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使得云制造具备灵活高效、开放互联等优势,但同时也为数据窃取、非授权访问等信息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提供了条件。密文策略属性基加密(CP-ABE)技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