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为”是中国哲学史以及政治思想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老子》最早系统地提出了“无为”的理论,黄老道家则将《老子》作为哲理原则的“无为”发展成了统治之术。到了汉初时期,统治者将“无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无为”在政治上的地位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成书于战国中期的《黄帝四经》是这个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继承了《老子》的“无为”理论的基础上,《黄帝四经》对“无为”作了“向社会性倾斜”的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无为”观,对战国中期以后的黄老道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黄帝四经》的“无为”观念的展开,首先是从“道”开始的,“道”是宇宙的本体,“无为”与“道”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使得“无为”的观念带有神圣而绝对的意义。在确立“无为”的绝对地位后,《黄帝四经》通过一组的概念簇,包括“不争”、“刚柔”、“文武”等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无为”进行展开,体现出其“无为”主要是一种为了获取现实功利的方法。而通过“费少而有功”这样的表述,《黄帝四经》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发展成了“无为而有功”,表明《黄帝四经》视功利为最高追求的价值理念。《黄帝四经》的“无为”观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出了许多与“无为”相关的政治实践的内容,这方面的内容,《黄帝四经》明显的吸收了其他各家的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原始儒家和前期法家,这在概念的使用上有直观的反映。关于政治实践的内容,《黄帝四经》具体在制度上提出了“法”和“名”的概念,在权术上提出“先德后刑”的思想,在行动上提出了“因”和“顺”的原则。这些政治实践的内容,极大地增强了“无为”的可操作性,这是“无为”从一个理念转变成治国之策的关键所在,在“无为”的观念史上有着开创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