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对机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分子标志物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方法:选择 2004 年 2 月-2004 年 7 月所行的胆囊切除术 95 例,其中男性 41 例,女性 54 例。 年龄均为 20-40 岁,且所有病例均为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或胆囊息肉患者,无肥胖及其它伴发疾病。95 例患者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67 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28 例。在接受 LC 病人中,按手术时间分为两组, ≤90 分钟为 LCa组共 40 例、>90 分钟为 LCb组共 27 例。随机选择同期 28 例患者行 OC 手术,且手术时间均在 90 分钟以内。全部腹腔镜手术在相同设备和条件下完成,所有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且术后无并发症。所有患者于术前、手术结束时(术后 0h)及手术后 24 小时抽静脉血检查以下项目:(1)内皮细胞损伤分子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素-1(ET-1);(2)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3)纤溶活化的标志物: D-二聚体( D-D);(4)测定气腹前后及体位改变后下肢静脉压。观察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以及腹腔镜手术时间长短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分子标志物的影响和机体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实验结果应用 SAS8.2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下肢静脉压力变化采用成组设计 t 检验,比较腹腔镜手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4术与开腹手术前后患者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变化及凝血功能指标、以及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在同一时点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用方差分析。结果:(1)LC 手术结束时 vWF﹑TM﹑ET-1 均升高,变化有显著意义(P<0.05),但术后 24 小时 ET-1 下降至正常水平,而 vWF,TM仍高于术前水平。而且不同时间组的 LC 在术后 0h 内皮细胞损伤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LCb组内皮细胞损伤分子标志物升高更明显;但术后 24h,二者无显著性差异。(2)OC 在术后 0h 时,vWF,TM,ET-1 均升高,变化有显著性意义,但同 LC 相比较,LC比 OC 明显升高(P<0.05);而在术后 24h,二者无显著性差异。(3)腹腔镜手术中,下肢静脉压力显著升高,取头高脚低位后,下肢静脉压力进一步增高,而 OC 则对下肢静脉压力无显著性影响,气腹后及术后 5 分钟,腹腔镜手术同开腹手术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LC 及 OC 术后 PT 在术后 24h 延长,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LC 与 OC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 APTT、TT 同术前及组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5)D-D、FIB 在 LC 及 OC在手术结束时有显著性增高,在术后 24 小时升高更明显,变化有显著性意义。但在相同时点,LC 与 OC﹑以及 LCa与 LCb比较,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二氧化碳气腹及体位改变(头高脚低位)引起了下肢静脉压力的增高,加重了下肢静脉血流淤滞;(2)腹腔镜手术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分子标志物增高大于开腹手术,而且手术时间越长,升高越明显,但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腹腔镜手术后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下降快于开腹手术,提示腹腔镜手术仅在短期内增加了内皮细胞的损伤;(3)腹腔镜手术后凝血纤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手术存在着短期的血栓形成高风险,提示临床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