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植物多糖抑菌抗病毒作用及其对波氏杆菌免疫增强作用的比较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no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山松花粉、槐花、梧桐花及芦荟都集聚了大量的生命元素,饱含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功能,并对肿瘤细胞和艾滋病病毒有抑制作用,对人类健康大有裨益。近年来,中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为追求效益抗生素的使用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药物残留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畜产品的出口。研发天然植物免疫增强剂成为近几年畜禽业研究的方向之一。鉴于前人相关的研究,本研究针对导致畜禽疫病的几种重要细菌和病毒,研究比较以上4种植物多糖抑菌、抗病毒效果,为开发天然绿色免疫增强剂提供试验依据;研究已经证实多种中药多糖具有增强免疫的功效,本实验室魏凯、孙振红等人已证明以上四种植物多糖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目前的报道多针对某一种中药成分,而同时比较多种中药成分免疫活性及其各自的作用特点还鲜见报道。因此选择蜂胶作为对照,对泰山松花粉多糖、芦荟多糖、槐花多糖、梧桐花多糖各自免疫增强作用的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为筛选开发新型免疫增强剂及畜禽疫苗佐剂提供试验依据。本研究共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4种植物多糖抑菌抗病毒作用的研究为了研究比较4种多糖对多种常见畜禽致病菌和病毒的体外抑菌和抗病毒作用,采用培养基打孔法,观察不同多糖对致病菌的抑菌作用;采用鸡胚接种法,检测不同植物多糖以及不同作用时间对新城疫病毒(NDV)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槐花多糖、松花粉多糖、梧桐花多糖、芦荟多糖对供试菌均具有抑菌作用。其中槐花多糖对蜡样芽胞杆菌、八叠球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环D>14mm;松花粉多糖对鸡白痢沙门氏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环D>16mm,对蜡样芽胞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禽波氏杆菌抑菌效果较好,抑菌环D>14mm,梧桐花多糖对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大肠杆菌、禽波氏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直径D>16mm,对蜡样芽胞杆菌抑菌效果较好,D>14mm;芦荟多糖对蜡样芽胞杆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环D>16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绿脓杆菌的抑菌效果相对较好,抑菌环D>14mm。不同多糖与NDV作用组的血凝价均低于病毒对照组,并且随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至作用2h时,槐花多糖、松花粉多糖和芦荟多糖的5000mg/L浓度组的血凝价降低了4个单位,梧桐花多糖降低了3个单位。第二部分四种植物多糖对波氏杆菌免疫增强作用的比较研究将人工培养并已灭活的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分别加入蜂胶佐剂和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的槐花多糖、泰山松花粉多糖、芦荟多糖、梧桐花多糖,制备成相应佐剂的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灭活苗。取清洁级家兔54只随机分为6组,I、II、III、IV组分别免疫含槐花多糖、泰山松花粉多糖、芦荟多糖、梧桐花多糖的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灭活苗;V组免疫含蜂胶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灭活苗;VI组免疫不含佐剂的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灭活苗。分别在免疫后3、7、14、21、28、35、42d采血,用间接ELISA试验测定血清中抗体效价,用全自动全血分析仪测定淋巴细胞比率和淋巴细胞数,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用兔白细胞介素-2(IL-2)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结果表明:各多糖组效果总体好于蜂胶组及阴性对照组。总体看来除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这一指标外,泰山松花粉多糖的免疫增强效果最好,梧桐花、槐花多糖次之;芦荟多糖虽总体效果差于另外3种,但其对血清中IL-2含量的影响远远大于另外3种多糖。
其他文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以适应
新罗是韩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对朝鲜半岛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分析了新罗王室婚姻关系,探讨了影响当时王室婚姻形成的因素以及王室婚姻对新罗政局所造成的影响。本文共分为五章
目的探究个性化延续护理对出院癌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12月收治的124例晚期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办理出院,观
目的探讨输尿管下段结石患者采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FURL)治疗对一次碎石成功率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10月--2019年11月收治的输尿管下段结
目的分析肌肉骨骼超声(MSUS)评估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活动度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00例疑似RA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MRI及MSUS诊断。将病理诊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使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大量信息和作品的传播在给人们带去便捷和愉悦的同时,各种版权侵权纠纷问题也日益凸显。作为互联网版权间接侵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