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社会群体分层现象日益严重,农村弱势群体问题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也日益突出。农村弱势群体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是“三农”问题所要关注的重点,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在当前形势下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以我国“三农”问题中的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以农村中弱势群体保障问题为切入点,对我国现阶段这一部分人群在农村中的表现做出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农村中这部分人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较为详实的研究,阐述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完善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弱势群体出现在我国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特有时期,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社会竞争能力偏弱、经济收入偏低,日常生活难以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弱势”状态具体表现为:经济上的贫困性、政治影响的微弱性、社会竞争的低能性等特点。农村弱势群体普遍存在着知识水平偏低、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生活条件偏低的现象,与普通群体相差较大,导致农村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主要分为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两部分,其中个人原因包括:由于自身心理或生理的缺陷导致的自我发展能力薄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社会原因包括:由于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不协调,导致城乡结构二元化,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匀,导致大量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完善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其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这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更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体现。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已经得到良好的改善,但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分配制度、农村养老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完善是当前农村弱势群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切实关注和改善民生,把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问题落到实处。研究农村弱势群体的最终目的是完善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本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和完善扶贫开发政策,实行精准扶贫、对农村弱势群体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健全农村教育政策,为农村弱势群体的个体发展提供全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