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潮文学批评的崛起——以《当代文艺思潮》、《当代文艺探索》、《上海文学》为例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ko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年代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而作为和文学创作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在80年代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1980年代中后期新潮文学批评的崛起可以说是尤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本文以《当代文艺思潮》、《当代文艺探索》、《上海文学》等当时主要的、有影响力的文学刊物为中心,来探讨1980年代中后期新潮文学批评的崛起过程,像当时的“第五代批评家”他们都曾以文学刊物为阵地,以自己独特的“批评观”进行创作,试图建构完整的批评理论体系,由此形成了一种众声喧哗的多元化新潮文学批评浪潮。注意研究这种趋势,并对新潮文学批评在当时历史语境下的生发与发展进行详细地整理,这对我们对整个八十年代文学理解与认知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清晰地理解新潮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  文学期刊在八十年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结合当时主要的相关文学刊物能够让我们回到文学发生的现场,通过探究原始刊物中的细枝末节与线索,还原当时新潮文学批评崛起的过程,激活对整个文学史的深度思考。  论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正文下设三章,如下所示:  第一章介绍新潮文学批评的预热与前奏阶段,在梳理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寻求新潮文学批评的定位,并重点介绍新潮文学批评崛起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以《当代文艺思潮》、《当代文艺探索》、《上海文学》等文学期刊为考察对象,具体分析文学期刊与新潮文学批评崛起的内在互动关系。这些期刊在对文学批评观念的传播和批评方法的引进、创新与对新潮文学批评家的培养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这些文学期刊的梳理重现当时新潮文学批评崛起的盛况。  第三章则是对新潮文学批评家进行重点分析,像吴亮、许子东、陈思和、蔡翔、黄子平、南帆等青年批评家积极参与文学动态,在一系列的会议和论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批评观。第五代批评家的崛起为新潮文学批评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随着批评的分化,形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质的“新潮文学批评圈子”,并由大众批评逐渐走向圈子批评,它带来的是批评空间的扩展和批评格局的改变。  结语部分重点探讨了新潮文学批评自身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潮文学批评在后期也呈现出疲软之势,但是总体来说瑕不掩瑜,它依旧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
其他文献
《孟子》是儒家的基本文献,其在历史上产生过较为深刻、广泛的影响,到今天仍被人们所重视。自汉以来,《孟子》的研究者众多,成果丰硕,形成了专门学问——《孟子》学。汉以来
本文以“影视作品中湘西形象的艺术呈现研究”为题,以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等湘西剿匪系列题材影视、电影《边城》等沈从文乡土文学改编影视、电视剧《血色湘西》等抗战题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1976年至1979年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历史阶段。伴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旧的文学观念和文艺体制面临瓦解,新的文学规范和制度亟待重建。然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