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疏浚淤泥产生,对环境造成污染,化学固化可以将淤泥废料转化为良质土进行资源化利用。淤泥具有一定的活性、成分复杂、黏粒含量高,其固化机理、固化材料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疏浚淤泥产生,对环境造成污染,化学固化可以将淤泥废料转化为良质土进行资源化利用。淤泥具有一定的活性、成分复杂、黏粒含量高,其固化机理、固化材料配比优选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武汉东湖淤泥为研究对象,开展淤泥固化土的电阻率、核磁共振、无侧限抗压强度等试验分析,揭示淤泥宏观和微观固化机理,并进行超饱和淤泥固化材料配比优选。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电阻率时间响应的宏观固化机理。采用无接触电阻率测定仪测定淤泥固化土的72 h内的电阻率,得到电阻率随养护龄期t变化的特征曲线,分析养护龄期、水泥掺量、有机质含量对淤泥固化土电阻率的影响规律,根据电阻率曲线的特征点将淤泥固化反应过程划分为Ⅰ溶解期,Ⅱ诱导期,Ⅲ硬化期三个反应阶段,并进行基于电阻率时间响应的宏观固化机理分析。2.基于孔隙水转化的微观固化机理。通过核磁共振试验得到淤泥固化土的核磁信号幅值-T2曲线,分析养护龄期、水泥掺量、初始含水率对淤泥固化土孔隙水含量及分布的影响规律,并初步探讨了基于孔隙水转化的微观固化机理。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水泥掺量的增加和初始含水率的降低,淤泥固化土的T2分布的范围变窄,弛豫峰逐步向左移动,孔隙水逐渐分布在较小的孔隙中,同时弛豫峰面积减小,孔隙水的含量减小。龄期的主要作用是减小大孔隙里的水分含量,水泥不仅有利于减小大孔隙里的水分含量,也有利于小孔隙里的水分含量的减小。3.超饱和淤泥固化材料配比优选。在水泥固化疏浚淤泥的基础上,掺入外加剂进行双掺试验分析粉煤灰、生石灰、高吸水树脂各外加剂的固化作用和最佳掺量,并通过四种固化材料的正交试验得出低水泥掺量下超饱和疏浚淤泥的固化材料的最佳配比,为超饱和淤泥固化的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欧洲国家近零能耗建筑的不断研究与实践,我国的建筑师们目前也正在研究适应各个区域的近零能耗建筑,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已有一些近零能耗建筑,但在夏热冬冷地区还没有具体
本研究采用高分子网络凝胶法制备了稀土钇、镧分别掺杂的纳米Zn O光催化剂,探讨了丙烯酰胺单体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网络剂的质量、煅烧温度以及稀土掺入量对ZnO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选用同步热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比表面积与孔隙率分析仪等设备对制得的粉体进行表征。并以活性黄、甲基橙等染料废水为目标降解物,考察制备的纳米ZnO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单体与网络剂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工业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高耸、大跨、造型奇特的建筑工程接踵而至,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新型建筑材
早期学术界与工程界普遍认为梁柱节点刚性设计能使建筑具有较强的抗侧刚度与抗震性能。但1994年北岭地震与1995年阪神地震中,刚性节点的脆性破坏引起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反思,人
低应变瞬态锤击反射波法桩身完整性检验是当前广泛采用的桩身完整性检测方法,自从它被提出以来,因其方便、可靠、经济等优点而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实际应用
在长期的服役过程中,工程结构受到使用荷载及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不断出现损伤累积和功能退化。对结构的健康状况和损伤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估,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随着技术的进步及轻质高强建筑材料的广泛运用,体育场等现代建筑结构越来越明显地朝着大跨、柔性、低频的方向发展,使得人群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这极有可能导致
随着湛江地区经济的发展,其土木工程建设数量日益增多、规模将更大。作为土木工程常用的基础形式之一的桩基工程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该地区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具有天然含水率高,孔
随着暖通空调新技术的发展,高温辐射供冷结合置换通风的空调系统在国内已有应用,与此同时低温辐射供暖在国内也已普及。然而,无论是传统对流供暖系统还是辐射供暖系统在冬季
我国饮用水水源受有机氮类化合物的污染较为严重。在氯化消毒过程中,这些有机氮类化合物会与氯或氯胺反应生成不具有消毒能力或消毒能力很差的有机氯胺,严重影响饮用水的消毒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