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看《少雨的土地》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t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生态危机的不断爆发,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与当下关注生态文明和女性社会地位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潮不期而遇。  本文试图以生态女性主义为其理论视角,展现神奇的大自然,尤其是通过作品中所描述的西部女性和自然之间本质上密不可分的联系,来指出以男权为主导的西方传统观念的错误性和误导性,呼吁人们尊重自然和女性,构建一个男性、女性和自然都能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本文由引言、正文三章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玛丽.奥斯汀及其作品,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及研究意义。正文部分分为三点。  第一点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即生态女性主义核心观念及特点作简明阐述,并分别简要论述女权主义的概念,讨论女权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的共同阵地。  第二点从玛丽奥斯汀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讨论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三点是文章的关键和重点阐述部分,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介绍其对大自然和沙漠的描述,研究其对自然的无限喜爱以及当地居民与土地的密切关系,揭示作品中女性与自然以及艺术的关系,赞扬新女性身上所体现出的独立以及坚强的高贵品质。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再次明确提出《少雨的土地》是一部蕴含着深刻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品。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与大自然相处时不应当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承认自然与人类拥有同等的权利,构建一个两性和谐的生态社会的思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建一个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他文献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的主体已不仅局限于译者,读者的地位逐渐上升,已成为影响翻译过程的又一不可忽视的重要主体。接受美学提出的“读者中心”强调读者的接受与期待,对翻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重头戏。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既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之一。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我们把这种差异定义为文
《论语》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自1809年世界上第一个《论语》英译本在印度诞生以来,海内外学者对《论语》翻译的学习研究就不曾间断过。  本文研究英译《论语》
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索尔·贝娄是一位人文主义作家以及他的小说《雨王汉德森》。同时,该部分也强调了研究《雨王汉德森》的意义。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对于我们更好的理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悠久文化的精髓,蕴含了浓郁的文化信息,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侧重文学作品中文化信息的翻译,并且尽量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上述两种理论的结合
本文基于阅读理论者用来解释阅读过程的三种阅读模式,图式理论以及阅读处理理论,并借助于外语测试学理论,来继续讨论先备知识(prior knowledge)在大学英语阅读过程中的影响.
人类文明的发展业已使得跨文化的交流成为这个时代的亮点,而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其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翻译工作者更肩负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艰巨的历史使命。因此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