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ZK--5沸石的制备及其气体吸附分离性能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lnn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沸石分子筛具有结晶化的骨架结构和规整的微孔孔道,在吸附、催化和离子交换等领域都备受关注。在众多沸石结构中,八元环小孔沸石ZK-5(KFI型)的窗口尺寸约为0.39*0.39nm,十分接近小分子气体CH4(0.38nm)、N2(0.36nm)、O2(0.35nm)以及CO2(0.33nm)的动力学直径,通过适当的孔径调变,预示其具有明显的尺寸筛分优势,在CO2/CH4、CO2/N2和CH4/N2等分离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作为吸附剂,尽管微孔孔道的筛分性能优越,但动力学尺寸较大的分子无法快速扩散进入孔道,降低了吸附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影响传质效果,削弱了吸附剂单位时间内处理气体吸附质的能力。因此,在保证高吸附容量和选择性的同时,消除与沸石晶体相关的扩散限制的方法对于确保令人满意的沸石性能有重要研究价值。
  将沸石晶体尺寸缩小至纳米尺度是缓解扩散限制的一种有效手段。本工作中,通过“超声辅助方法”和“抑制剂作用”这两种方法分别制备得到了纳-微尺度和纳米尺度的ZK-5沸石。从制备到表征再到气体吸附和穿透分离实验,详细地考查了小尺寸ZK-5沸石的传质效果和吸附分离效果,并与传统微米级的ZK-5沸石进行比较,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
  (1)采用超声辅助方法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纳-微尺寸(~500nm)的ZK-5沸石晶体。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77K氮气吸/脱附的手段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了表征。详细研究了超声处理时间对沸石晶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时间对ZK-5沸石的晶体形貌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超声时间延长,颗粒从1.5μm减小到500nm。在室温(298K)和1bar的条件下,与无超声处理合成的大晶体(3μm)的样品(HT-ZK-5-0h/3d)相比,纳-微尺寸(~500nm)的沸石(US-ZK-5-10h/1d)对CO2、CH4、N2和O2的吸附容量分别提高了31%、24%、18%和26%。在同样的吸附压力下,与HT-ZK-5-0h/3d样品相比,US-ZK-5-10h/1d沸石能够更快地达到吸附平衡,表现出更优异的气体传质能力。对于CH4/N2(50/50,v/v)和CO2/CH4(50/50,v/v)这二组气体混合物,长的穿透时间间隔表明US-ZK-5-10h/1d样品具有实际的分离效果。
  (2)使用β-环糊精作为晶体生长抑制剂,首次制备得到了纳米尺寸(<100nm)的ZK-5沸石。通过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77K下的氮气吸/脱附测试对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β-环糊精的加入对减小晶体的尺寸有异常显著的作用,通过调控环糊精的加入量,制备得到不同尺度的纳米级样品(50-250nm)。N2吸/脱附等温线分析表明,相比于微米尺寸的样品,纳米尺寸的ZK-5样品具有更丰富的表面积(370m2g-1)和孔容积(0.22cm3g-1)。单组分气体吸脱附测试表明,相较于微米级别沸石,纳米级别的沸石对CO2、CH4、N2和O2的吸附容量分别提高了66%、64%、64%和51%,并且不存在脱附滞后现象。气体吸附动力学测试表明,CH4和N2在纳米级ZK-5沸石中的吸附平衡速率明显提升。穿透实验结果显示,纳米尺寸的沸石有更长的穿透时间间隔,表明其对CH4/N2(20/80,v/v)和CO2/N2(20/80,v/v)混合气有更良好的分离效果。
其他文献
由于表观遗传修饰机制的不断揭示,作为关键调控因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s)在体内多种生物学进程中发挥的功能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发现其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癌症,神经系统疾病。随着,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si)被美国FDA批准用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及外周T细胞淋巴
氮杂多肽是多肽骨架中含有一个或多个氮杂氨基酸的多肽类似物。氮杂氨基酸中的α-碳原子被一个氮原子取代,从而形成氨基脲结构。由于脲结构单元的平面性以及肼结构单元中两个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之间的排斥作用,使氮杂结构单元具有较强的刚性,同时更倾向于诱导多肽骨架形成β-转角结构。氮杂多肽具有增强的蛋白酶稳定性,同时具有提高靶点的选择性和亲和力。因此现已作为一种多肽类似物被广泛应用于酶抑制剂、特定受体的配体以及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清洁能源并提高一次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自然界获得的各种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须经储存、转换方能转化为可稳定输出的能源,以匹配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新型高效的储能与转换理论、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已经成为当前能源发展的研究热点。超级电容器,也被称为电化学电容器,是电化学储能的重要技术;电催化分解水则是重
天然产物(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的次生代谢物)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来源,在现代药物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涉及的樟属植物及其内生菌和荚蒾属植物均有研究报道一些结构新颖且生物活性良好的化合物。因此,对同属植物及内生菌进行系统研究,有望发现结构新颖,生物活性突出的化合物,为药物开发奠定物质基础。本文对两种樟属植物钝叶桂和毛叶樟及另一种植物樟的树枝内生菌金黄拟盘多毛孢和一种荚蒾属植物短序荚蒾进行了系统的化
受访专家  陈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兼任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卫健委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学系副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对常见及疑难危重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的诊疗。  门诊时间
期刊
金荞麦(Fagopyrum Cymousum),是蓼科荞麦属(Polygonaceae family,Fagopyrum Mill.)的多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是一种原产于我国的珍贵的药饲兼用植物。目前,对于我国金荞麦野生资源调查分析以及生物活性成分代谢调控机理方面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因此,本研究收集了我国西南地区的金荞麦种质资源,通过分子标记手段进行系统进化分析,鉴定其亲缘关系,为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
受访专家  周尚昆  博士,副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眼科主任。师从著名眼科专家唐由之研究员,现为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唐由之名老中医工作室望京医院”分站负责人。  成功完成白内障、青光眼等各类眼科手术5万余例,擅长复杂性白内障、青光眼等的手术治疗及葡萄膜炎、干眼症、眼底出血性、萎缩性、变性类疾病及黄斑部疾病的中药及针灸治疗。  眼睛不仅是人的视觉器官,还是人与外界沟
期刊
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于1926年在兔和豚鼠中首次发现。李斯特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确认为是人类疾病的病原体,并于十年后被发现可通过食物进行传播。虽然李斯特菌每年的感染数量处于中等水平(2010年全球估计约有23150人感染),但感染的死亡率却非常的高(20-30%)。摄入高度污染的食物后(大约10~9细菌),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轻微或严重的肠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是系统生物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对生物样本中的低分子量代谢物进行系统鉴定,已广泛应用于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和生理病理进程机制的研究。代谢组学可以同时检测生物流体、细胞和组织中的数千个代谢物,已经成为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但是,代谢组学研究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包括(1)由于实验成本高、实验资源有限等原因,很多代谢组学研究的样本量一般在几十或几百的数量级。样本量小和样本的代表性不足,对后续的数据分析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导致筛选的差异代谢物不稳定或者分类能力差。(2)归一
传统的化疗,通常是晚期癌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或早期癌症手术的辅助方法,由于化疗药物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非特异性细胞毒性,通常会导致严重的全身毒性。但是化疗的结果往往受到安全剂量的限制,导致肿瘤部位药物浓度不足;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耐药性,从而进一步妨碍整体疗效。因此,提高特异性给药以减少不良反应,优化低耐受剂量的治疗效果迫在眉睫。临床上联合化疗和热疗手段提高疗效的同时利用高通透性和滞留(EPR)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