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水流体中金属颗粒检测的电感式传感器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in2003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磨料水射流切割技术因其无粉尘、无热影响区等特有的优势,适用于多种材料的切割加工,还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和绿色环保等优点,成为一项极具优势的冷态加工工艺。随着智能制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水射流设备运行的加工精度、环保性及使用寿命等各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水射流技术以水作为加工载体,所以其流体中会存在加工磨料、切割物废料等固体污染物,而这些污染物不允许再进入设备循环系统,因此对进泵水进行过滤和污染物检测,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及磨损情况,是十分必要的。电感式金属颗粒检测传感器是流体污染物监测技术的典型代表,既可以测量金属颗粒的粒度,又可以识别铁磁性和非铁磁性金属颗粒,同时具备结构简单可靠,测量精度高等优点。本文针对水射流技术中的水流体流量大、粘度低、运动状态紊乱等特点,及现有电感式传感器普遍存在的磁场强度不均匀,颗粒径向位置引起测量误差的问题。提出四个平面激励线圈同向串联与中心位置独立平面感应线圈的传感器探头结构,以产生径向磁场强度均匀的检测磁场,降低颗粒径向位置引起的测量误差,并放大测量信号的峰值,提高传感器检测精度和灵敏度。本文首先详细介绍流体金属颗粒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检测技术。其次阐述电磁感应基本原理、金属颗粒的磁化效应与涡流效应。然后分析比较现有电感式金属颗粒检测传感器的探头结构及其磁场分布,设计能产生匀强磁场并放大信号峰值的五平面线圈探头结构,并建立其检测线圈电感值与颗粒粒度的数学模型。然后使用COMSOL软件进行探头磁场仿真研究,分析激励频率、线圈匝数及导线线径等传感器参数对检测线圈电感值输出的影响。确定管道外径为3mm下的最优传感器参数,4MHz、80m A的交变激励电流,导线半径为0.04mm,外侧激励线圈匝数为360匝,内侧激励线圈匝数为160匝,检测线圈为90匝。仿真研究表明该探头结构可在检测区域形成70%面积的匀强磁场,然后设计制作金属颗粒检测传感器的硬件和软件,传感器硬件部分包括由AD9850正弦信号发生器、电压极性转换模块、放大滤波模块、LDC1000数字电感芯片等构成的硬件电路和传感器探头。软件部分包括基于Keil软件对STM32F106ZETR的单片机编程和基于Lab VIEW的上位机界面编辑。最后实验验证传感器的检测性能,该金属颗粒检测传感器能有效测量粒径大于100μm的铁磁性金属颗粒和粒径200μm以上的非铁磁性金属颗粒,颗粒径向位置引起的测量误差不超过16.37%,达到预期设计要求,可实现对水射流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
其他文献
随着关中地区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比重越来越大。高质量的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对提出区域性空气污染控制对策、实施机动车减排起到重要技术支撑作用。道路移动源排放清单的准确性主要与机动车的行驶里程、车龄、车速分布和燃油成分以及环境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本文运用MOVES模型,采用敏感性系数法,分析了关中地区2017年四类机动车(小型客车、大型客车、重型货车和摩托车)尾气排
压电陶瓷是能够实现机械能与电能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已广泛用于马达、声波探测、能量收集等领域。目前锆钛酸铅(PbTixZr1-xO3,PZT)陶瓷使用最为广泛,然而铅有毒性,PZT在工业生产和使用及处理废弃物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人体或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寻找可以替代PZT的新型无铅压电材料已经成为目前研究发展的热点及趋势。本文以新材料开发和新性能探索为目标,以钙钛矿型无铅压电陶瓷KxNa1-xNb O3
近年来,中国在外交、经贸、军事、疫情合作等领域同太平洋岛国密切交往,使得美国日益感受到中国在太平洋岛国给其带来的战略威胁.在印太战略框架下,美国强化了在太平洋岛国的地缘安全利益.为了制衡中国所带来的战略威胁,维护在太平洋岛国的战略利益,不同于以往对中国采取的软制衡,美国近年来对中国采取了有限硬制衡:一是构筑有限硬制衡联盟网络;二是展开军事活动.种种迹象表明,未来,拜登政府仍会延续这一政策.为了防止美国在太平洋岛国对中国从有限硬制衡转向硬制衡,维护中国在太平洋岛国所取得的成果,中国采取的措施或行动应避免刺激
美国拜登政府执政以来,对华政策依然强硬,将“竞争”视为中关关系的基调.为了加强美国在5G通信、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半导体产业、空间技术、清洁能源与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领域的优势,拜登政府试图通过联合盟国与伙伴构建“技术联盟”.该举措的目的 在于谋求保持领先的技术优势以维持其霸权地位、通过高科技封锁来遏制中国发展和通过“技术联盟”修复并强化联盟关系.拜登政府的“技术联盟”以技术遏制为核心、以传统盟友关系为基础,在新兴技术领域的贸易、研发和规则制定等方面形成不同程度的合作.为此美国不仅在国内加大了对新兴技术领域
俄国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大纵深、长时段的.但与此同时,中国对于俄国、苏联问题的研究却是相对滞后的,中国人对俄苏对于中国影响的认知是相对肤浅的.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厘清俄国之于中国的意义、总结中国俄苏问题研究的进展与不足、改进和提升中国俄苏问题的研究方法,对于学术的进步、知识的积累与传承以及在外交实践中更好地维护和拓展中国国家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剖析四百年来俄国之于中国的影响和意义入手,回顾总结了中国俄苏问题研究的主要历程、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深化中国俄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