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地区早期鲜卑遗存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en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缺乏文字记载,统一了中国北方的鲜卑部族的早期起源及文化面貌一直都不甚清晰。在中国境内的鲜卑遗存中,年代最早的基本集中于呼伦贝尔地区,本文正是以呼伦贝尔地区的早期鲜卑遗存为研究对象,通过断代、分类和分期研究,试图建立起该地区鲜卑遗存更加明确的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动态变化。本文的内容包括以下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回顾和梳理了早期鲜卑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总结了目前鲜卑研究的发展历程、学界的主要认知观点,同时也发现仍有存在着不足,鲜卑在本地区的演变过程仍不够清晰,限制了进一步研究的深入,所以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期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第二章是遗存断代及类型学分析。由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与中原民族差异很大,陶器的普遍性和日用性相对更低,其演变和更替不及腰带具、武器、装饰品等迅速和明显,后者在断代上更加清晰明确。首先对出土有可断代器物的鲜卑遗存进行断代分析,判断出相应墓葬的年代,然后对可断代墓葬出土的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和分期。其次,依据这一框架,判断其它经过科学发掘的鲜卑遗存出土的陶器所在的期别,作进一步分期。再综合所有陶器进行整体性的类型学分析和分期,得出呼贝区的陶器分期表,并总结各期的特征。在陶器分期的基础上,对镞、耳饰、带具等等其它的随葬器物以及墓葬形制展开分类和分期研究。据此将呼伦贝尔地区早期鲜卑遗存的时代范围划分为四个期。第三章是文化因素分析。前面的分期研究成果使得呼伦贝尔地区早期鲜卑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变化显得更加清晰,有利于进行文化因素的动态分析。在第一阶段,匈奴文化和汉书二期文化的影响力十分强劲,鲜卑自身文化因素还不明显;而到了第二阶段,鲜卑文化发展迅速,占据了主要地位,汉书二期逐渐消退,并且开始出现了中原文化因素等远距离文化的交流;第三阶段的鲜卑自身文化占据完全主体地位,外来文化明显减少,跟原有外来文化的交流也减少;第四阶段自身文化因素开始减弱并发生变化,人群明显减少,影响力下降,出现了来自距离较近的区域人群的因素。第四章是结合文献记载来看呼贝区文化因素的变化过程。第一期几乎没见到关于这一族群的记载;呼贝区鲜卑遗存在这一阶段还处于弱势,墓葬数量较少,自身特色文化因素也很有限,主要是吸收匈奴和汉书二期的影响。第二期记载由于匈奴分裂,鲜卑得到机会发展起来,并且在匈奴灭亡之后吸收余众、迅速强大兴盛;呼贝区鲜卑遗存从文化因素上看,这时期自身特色因素不断强化,并且对外的交流也更多,吸收到了新的外来文化因素,墓葬数量也最多。第三期记录了鲜卑频繁侵扰汉塞,并且范围也比上一阶段有所扩大;呼贝区鲜卑遗存也存在明显减少的现象,本地文化占绝对地位,外来文化因素渐渐消失,这也与鲜卑部众南迁到长城地带的历史相符合。第四期虽然关于鲜卑的记录不少,但主要是长城地带跟辽西地区的鲜卑部族,不见呼贝区鲜卑的记载,而这一时期呼贝区鲜卑遗存自身的文化因素也发生了明显减弱和变化,出现了辽西和哲昭区鲜卑部族的文化。第五章是结语。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收获和创新点。
其他文献
机器人物体识别问题是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发展中的重点。在复杂环境中,机器人能否对场景中的目标物体进行精确的感知和识别,是目前机器人技术的一个挑战。场景文本阅读可以加深机器人对环境的智能感知、更好地规划路线、进行实时视觉翻译,也可以有效地帮助视觉障碍群体。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家庭服务机器人的需求会明显增长。取物是常见的任务之一,即机器人根据人类的指令取送日常用品。家
各勘查设计行业的发展环境良好,整个行业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对于单一的勘查设计行业主体而言,在竞争中发展也成为了一个基本选择。D市政设计院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市政设计主体,其持续经营发展状况良好,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整体发展中也需要确立出更为科学、可行的竞争战略。综合运用文献综述法、观察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竞争战略明确中需要考量的因素十分多样,个体竞争与发展上的特殊性也使得最终的竞争战略明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行业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各行业每年都会涌现新进入者,行业内原有企业通常会选择通过并购的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已到成熟期,为了谋求突破、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少制造业企业选择进行同行业并购。国内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电气机械及器材需求不断增加,这给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该行业并购投资持续升温,并购交易的数量和金额不断增大。鲁亿通与昇
墓葬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对探讨丧葬习俗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鲁北地区龙山文化墓葬为研究对象,从墓葬形制、墓主情况、随葬品三个方面分析鲁西北、鲁中北、胶东半岛地区的龙山文化的葬俗特点,并通过与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的历时性比较,与毗邻地区龙山文化墓葬的共时性比较,试析二者在葬俗上的共性与差异,突出鲁北龙山文化葬俗的区域性特征与独特的社会内涵。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讲述鲁北地区龙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二里头文化墓葬出土陶质酒器爵、盉、觚、鬶及其组合形式,发现陶爵与陶盉在随葬陶质酒器中的数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二者搭配组合使用也是二里头文化墓葬中最常见的现象,并经常伴出于较高等级墓葬中。陶爵、陶盉、陶觚、陶鬶具有各自不同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被吸收并改造,形成特定的礼制组合模式,传播至周邻地区,影响广泛而深远。爵、觚的形制更是被商人所接纳,与自身文化传统相融合,在更广阔
西阴文化是分布在陕晋豫地区以重唇口尖底瓶、曲腹彩陶盆等器物为代表的一支重要的仰韶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晋南地区是西阴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西阴文化演变最为完整的地区,近年来发掘的大量西阴文化遗址为西阴文化再分期、源流等问题提供了丰富材料。本文从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的典型遗址入手,讨论了晋南地区西阴文化的相对年代及性质等问题。本文的论述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1章绪论阐述写作缘由,分别介绍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
本文通过对《中国博物馆》与《国际博物馆》期刊文献统计分析,考察博物馆学研究主体结构,研究主题及其变化的规律与特点,揭示国内外博物馆学的发展变化和趋势。第1章绪论。主要在梳理国内外博物馆学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阐明本文选题原因、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内容。第2章研究主体分析。主要是统计两本期刊研究主体,包括研究者的国籍、供职机构等。研究表明,从1984-2019年
本文是针对高句丽王城制度的形成与演进过程的研究,旨在跳出原有研究范式的羁绊,重新论证高句丽王城的出现、定型时间及其演进。具体而言,本文试图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既往年代观的基础上讨论早期王城的有无、中期“王城模式”的出现、晚期王城的组合及转变,并从政治史的视角出发,全盘把握高句丽王城的演变轨迹与历史沿革,构建高句丽从部落联盟到完成自身封建政权制度化建设的过程。论述
本文以后套木嘎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即后套木嘎遗址第三期与第四期遗存中的打制石器为研究对象,运用旧石器的相关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类型学分析、原料分析以及在操作链指导下的技术分析。深入了解石器制作者对石料的开发利用方式,复原各个技术体系的操作链条,尝试还原石器制作者在石器“生产-使用-废弃”的各个阶段所做出的行为抉择,进而了解后套木嘎遗址第三、四期居民的生业模式与生活面貌,探讨两期居民的传承关系。在此
本文从地层学与类型学出发,以陶器为视角,将黄鳝嘴文化墓葬分为不同组别,进而开展分期与源流问题的探讨,最后对该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作一定分析。由于该文化自身内部演变惯性及外部诸相关文化因素的参与,黄鳝嘴文化得以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皖西南地区和周边相关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格局的演化。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概述本文的研究对象与写作缘由。回顾学界对黄鳝嘴文化材料的发现与研究历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