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中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难题。而生活垃圾污染的形成既有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更受居民垃圾管理不力的影响。目前关于生活垃圾管理的研究主要关注社区与政府的垃圾管理行为,研究区域局限于城市地区。在国家不断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公共服务建设的背景下,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管理行为的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从居民这一微观角度,以南平、三明、龙岩三市为例对福建省省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管理行为做了研究。以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A-B-C理论为理论基础,将农村居民看作是兼具经济人和社会人性质的“理性人,把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管理行为细分为制造垃圾行为、收集垃圾行为、垃圾分类行为、垃圾回收利用行为、无用垃圾的处理行为。首先,简要介绍福建省省农村生活垃圾的概况,包括生活垃圾的特点、治理情况、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以三个市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农村居民在生活垃圾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行为特点,总结得出福建省省农村居民在生活垃圾管理行为上的主要差异体现在无用垃圾的处理阶段,具体表现为处理方式是否环保。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刚起步,短期内改变居民生活垃圾管理中的所有行为不太现实,而改变居民在无用垃圾处理阶段的行为是目前可操作性最强的,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也最显著。接着,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结论及对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索得到14个可能促使农村居民选择环保型垃圾处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一步得到5个显著影响因素:公用收集设施中垃圾的清理频率、是否有生活垃圾方面的宣传、家庭常住人口数、垃圾收集设施供给数量、人均生活垃圾日产量,并对回归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最后,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结合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加大设施供给、加强宣传监督、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垃圾减量、发挥居民能动性五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