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与融入: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农——一项以和村白菇种植户为个案的实地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n131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中国是小农之国。数千年以来,中国基层社会的各个方面无不处处体现着小农的特性。因此,要了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就必须了解正处于变迁的乡村和正在发生蜕变的农民。长期以来,人们在乡村研究过程中习惯于从“国家建构乡村社会”的分析视角和思维路径来探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问题,并服膺于对小农改造的理论,而往往忽视或漠视乡村社会自发、自生的秩序及其对乡村社会变迁产生影响的社会事实。这种站在国家本位的视角进行单向度的经验解读,容易陷入西方现代化理论“冲击——回应”的模式窠臼而失真甚至误导。当下的农户与传统形态的小农已渐行渐远,虽保存着小农的外壳,但却面目全非。显然,面对已经或正在发生历史性蜕变的小农,我们很难单纯从西方的经典理论出发去阐释。只有通过积极的参与观察和独立的理性思考,加上社会事实的视角和实证的事件分析,我们才可能洞察和理解乡村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社会隐秘”。 本文选取浙江省江山市淤头镇和村作为田野调查的地点,在社会转型与变迁的分析视角下,对该村落场域中的一群小农(白菇种植户)的日常生产生活展开较为细致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从乡村社会现代化变迁的“社会事实”本身出发,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经验事实与理论演绎相统一,通过对菇农的衣食住行、杂谈闲聊、礼尚往来及相关的习俗禁忌等进行具体深入的观察、记录与思考,探寻菇农蜕变的表征及发生逻辑,菇农蜕变的意义及其在乡村现代化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 本文通过对菇农“日常生活”演变历史的描述与分析后发现,随着现代性因子在乡村社会的不断渗透与扩展,菇农越来越被卷入到一个高度流动的、分工的社会化体系之中,并发生了一系列的历史性蜕变:生活上的现代诉求、经济上的市场选择、文化价值上的理性取向、政治领域上的公共参与。但菇农身上的蜕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潜藏着一种与社会结构转型相伴生的发生逻辑,是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诱致、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化生产及社会行动“自我主义”的驱动交互作用之下的结果,是乡村社会现代化在农民家庭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折射。同时,在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菇农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如日常生活的日益市场化引致的货币化困境问题,村庄自主生产价值能力的弱化和公共物品供给的缺失问题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破解,与中国文化传统均有着紧密的关联。在推进乡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充分挖掘各地的传统性知识元素,必将是一个值得我们更加关注并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其他文献
本文在老龄化这一背景下,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文献法三者相结合的方法,以湖北省武汉市的城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休闲生活状况进行了描述,分析了他们的休闲生活观念和
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会建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仅在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理论、当代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对民国时期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甚少。民国时期是中国现
学位
村落,通常意义上指农村的社区,它是紧密联系的小群体,也是传承文化和发挥功能的社会有机体。江村因费孝通的《江村经济》闻名于世,江村研究也从此成为显学,关于江村的经济发展、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