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探讨膳食模式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 目的:描述大学新生膳食模式的类型,探讨其膳食模式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的大学新生选取研究对象。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大学新生的基本信息、健康相关行为的情况和食物摄入情况,食物摄入情况主要使用食物频率表进行调查。从2010年9月开始,共1414名大学新生被纳入研究,最终收集有效问卷1319份。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判断膳食模式类型,再分析各种相关因素对每种饮食模式的影响。 结果: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共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西方食物”型、“动物性食物”型、“钙类食物”型、“传统中国”型。“西方食物”型是以汉堡包/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坚果类、零食、可乐、雪碧、咖啡、糖类等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型是以猪肉、羊肉、牛肉、禽肉、动物肝脏、鱼虾类、海带/海鱼/紫菜等海制品、坚果类等食物为主;“钙类食物”型是以新鲜水果、鸡蛋、鱼虾类、海带/海鱼/紫菜等海制品、奶及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等食物为主;“传统中国”型是以粮谷类、新鲜蔬菜、新鲜水果、猪肉等食物为主。每一种膳食模式均与不同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生活方式和运动有关。并且4种膳食模式均与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有较强的关联。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西方食物”型和“动物性食物”型这两种不健康的膳食模式与居住地点、就餐地点和父母亲文化程度呈正相关,与家庭经济状况呈负相关;而“钙类食物”型和“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则与这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呈负相关,与家庭经济状况呈正相关。此外,体力活动与大学新生各种膳食模式之间也存在关联。 结论:大学新生饮食可分为4种主要类型,不同膳食模式有不同的影响因素。确定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 膳食模式与其不良结局的关联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与其不良结局(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血压高值/高血压、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关联。 方法:以“研究之一”的1319名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每个因素按三分位数分组。分析高三分位数组(T3)和低三分位数组(T1)样本特征值的差异,连续变量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变量用卡方检验。然后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家庭经济情况、被动吸烟、饮酒史、运动、服用含钙类营养补充剂)分别分析每种膳食模式对不良结局(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血压高值/高血压、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关联。 结果:控制居住地点、就餐地点、经济状况、父母亲的BMI值、体力活动、被动吸烟、饮酒和营养补充剂等混杂因素后,高程度“西方食物”型膳食模式可以增加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危险性(OR=2.00,95%CI:1.24~3.22; OR=1.72,95%CI:1.39~3.76),高程度“动物性食物”型膳食模式可以增加血压高值/高血压的危险性(OR=1.41,95%CI:1.06~2.08),高程度“钙类食物”型膳食模式可以降低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危险性(OR=0.59,95%CI:0.41~0.87),高程度“传统中国”型膳食模式可以降低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和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危险性(OR=0.65,95%CI:0.53~0.80;OR=0.58,95%CI:0.41~0.84;OR=0.78,95%CI:0.55~0.91). 结论:大学新生的4种膳食模式与其4种不良结局关系密切。确定大学新生的膳食模式与其不良结局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