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馈是完整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得到了及时的合适的反馈,才能更加高效地学习。反馈研究的基本目标是将反馈效果最大化。已有研究已经确定了影响反馈效果的多个因素,例如反馈呈现的时间、反馈内容中所含信息量、学习者的先验知识水平、学习内容的性质、学习内容的难度等。然而学生接受反馈后,并不一定按照反馈中建议或者指导进行相应操作。基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本研究从反馈的呈现方式切入,结合学习任务的难度水平及学习者先验知识水平,探究不同的反馈呈现方式对学习迁移的影响。本研究共涉及两组呈现方式:第一组属于指导性反馈,包括完整呈现方式与不完整呈现方式;第二组属于促进性反馈,包括开放式诱发反思和支架式诱发反思两种呈现方式。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南京市汉江路小学214名四年级的学生。实验一采用2(反馈呈现方式:完整呈现方式、不完整呈现方式)X2(学习任务难度:较难、较简单)X3(学习者先验知识水平:高、中、低)的多因素设计,实验二采用3(反馈呈现方式:无诱发反思、开放式诱发反思、支架式诱发反思)X2(学习任务难度:较难、较简单)X 3(学习者先验知识水平:高、中、低)的多因素设计。其中,反馈的呈现方式和学习者先验知识水平是被试间因素,学习任务难度水平是被试内因素。因变量主要包括即时近迁移、即时远迁移、延时近迁移和延时远迁移成绩,同时辅以相关认知负荷和外部认知负荷的测量。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对于较简单的任务(相对于学习者的先验知识水平),反馈的完整呈现方式和不完整呈现方式促进学习迁移的效果相同。(2)对于较难的任务(相对于学习者的先验知识水平),与反馈的完整呈现方式相比,反馈的不完整呈现方式促进学习迁移的效果较好。(3)对于较简单的任务(相对于学习者的先验知识水平),与支架式诱发反思相比,采用开放式诱发反思的反馈促进学习迁移的效果更好,尤其在延时迁移中效果更明显。(4)对于较难的任务(相对于学习者的先验知识水平),与开放式诱发反思相比,采用支架式诱发反思的反馈对学习迁移的效果更好,尤其在延时迁移中效果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