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柔软生物材料的推出以及传统机器人环境适应差、质量大等问题,软体机器人应运而生。软体机器人几乎完全由柔性材料组成,这些材料的柔顺性与天然生物的柔顺性相当。采用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柔软生物材料的推出以及传统机器人环境适应差、质量大等问题,软体机器人应运而生。软体机器人几乎完全由柔性材料组成,这些材料的柔顺性与天然生物的柔顺性相当。采用与生物材料相似的材料使其能够在不确定和动态任务环境中实现自适应、灵活、安全地交互。软体机器人由于材料内在的顺应性,允许负载分布在更大的区域上,从而增加接触时间使其可以抵抗机械冲击。然而,顺应性导致其在接触到尖锐物体时容易损伤,降低了软体机器人的使用寿命。受无肢爬行生物的启发,以蚯蚓为模型的爬行机器人引起了极大关注。本文在模拟蚯蚓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的基础上,将自愈合材料运用于软体机器人中,制备了一种具有自愈合功能的仿生蚯蚓爬行机器人,并针对自愈合材料的制备、仿生蚯蚓爬行机器人的设计、制备和控制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首先,制备了一种具有自愈合能力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弹性体,所制备的弹性体拥有良好的拉伸性能(2400%),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后愈合效率高达89.6%,同时加热能够加速弹性体的愈合速率,70℃状态下加热1小时后的愈合效率与室温下放置24小时的愈合效率相同。其次,设计了一种具有自愈合功能的仿生蚯蚓爬行机器人。仿生蚯蚓爬行机器人由三部分组成:中央纤维增强致动器、前致动器、后致动器。中央纤维增强致动器模拟蚯蚓的环状和纵状肌肉,前、后致动器模仿蚯蚓的刚毛。详细阐述了致动器的设计思路、制作过程和性能测试,并将自愈合材料应用于仿生蚯蚓爬行机器人中,评估了自愈合材料在软体爬行机器人中的应用前景。最后,研究了仿生蚯蚓爬行机器人的运动和控制规律,定义了仿生蚯蚓爬行机器人的运动序列,一个运动周期定义6个运动序列,并构建了仿生蚯蚓爬行机器人的运动模型,表征了输入压力与运动距离之间的函数关系。设计制作了仿生蚯蚓爬行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通过单片机控制电磁阀的开合对致动器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对仿生蚯蚓爬行机器人的爬行速度和负载能力进行了测试。在光滑亚克力板上仿生蚯蚓爬行机器人的爬行速度为150mm/min,且能够在不同斜面下(最大45o)或负载自身1.5倍重量状态下爬行。
其他文献
目的:考察脊髓水平5-HT2AR-PKC-GlyT2通路在切口痛大鼠痛觉敏化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均采用成年SD雄性大鼠进行疼痛行为学测定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取材。首先,我们参考预实验结
InP基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具有高频率、高增益、低功耗和低噪声等优异特性,在高速卫星通讯、高精度深空探测等空间设备电子系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在空间辐射环境中质
研究目的:当前老年人身体活动水平与医疗支出横断面数据的量化关系证据往往一致性不强。本文对混杂因素进一步控制,包括只纳入与身体活动相关性较强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药物费
由“5G+AI+lo T+4K”等高科技技术所构成的智媒体时代的到来,将赋能内容经济迸发出强劲的增长动力和业态活力。在未来,智媒体矩阵将对包括知识付费在内的多个内容经济细分领域进行深层次的变革,对构成内容经济业态的四大主体——内容平台、内容生产者、商业化服务者、内容消费者,的行为逻辑进行颠覆。在此宏观背景下,知识付费平台除了关注产品维度的发展和平台服务能力维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市场范围内打造
移动机器人作为机器人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应用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课题并受到广泛关注。与工业机器人所处的结构化环境不同,移动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具有复杂性、动态性
目的:通过观察血清YKL-40、GDF-15、OPG水平与SYNTAX积分之间的关联性,探讨血清YKL-40、GDF-15、OPG对于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师。方法:选取2016-08—2018-08到承德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就诊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72例,依据造影结果统计SYNTAX积分,然后依照统计结果分为低危组(SYNTAX积分≤22)和高危组(SY
植物在自然界中往往会受到多种植食性昆虫为害,当植物受到这种为害时自身会产生诱导防御反应并能对取食害虫起到直接和间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并结合课题组前期所积累的工作基础上,选择茶蚜、茶尺蠖幼虫为研究对象,利用昆虫生物学测定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测定茶蚜蜜露对茶尺蠖的生长发育和取食选择的影响;茶蚜成虫为害不同天数的茶树叶片提取物饲喂茶尺蠖对茶尺蠖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测定茶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络建设逐步从“四纵四横”迈向“八纵八横”,如今高速铁路已成为旅客出行主要选择的运输方式之一,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完善大大加剧了客运市场的竞争。在此背景下,城际旅客列车既有的票额分配方式已不再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铁路客票分配调整工作目前是相关工作人员根据自身主观经验估计客流需求变化基础上进行的,由于主观经验难以对需求变化有较为准确的估计,导致客运需求和列车席位数量不匹配的现象时有发生
识别与疾病相关的microRNA(miRNA)有助于我们了解疾病的病因以及发病机理。研究发现miRNA是通过调控靶基因(mRNA)的表达,进而行使其生物学功能。然而,经生物实验验证的靶基因数量较少。因此,很多基于靶基因来预测疾病相关的miRNA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预测效果。目前,大多数预测与疾病相关的miRNA的方法都基于这样一个生物前提,miRNA功能越相似其所关联的疾病就越相似,反之亦然。这些方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物理介质存储能力的显著提升,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被悉数存储下来。如何从大数据中去除冗余信息、归纳出有效信息,驱动着数据挖掘这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