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收支失衡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的重点议题,也是国际经济秩序变革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从19世纪末期开始,国际贸易和金融往来就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衡,其所涉及到的国家范围有所变化,各国在失衡中的地位也不断更迭。本世纪以来的国际收支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和新兴市场国家以及石油输出国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之间的矛盾。此次失衡的严重程度几乎大于历史上任何一次失衡,有可能引起当前失衡格局的剧烈调整。因此,对当前的国际收支失衡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当前失衡发生的背景有两个特点,一是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加深,全球生产网络日趋复杂,二是金融全球化加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空前。本文基于对这两个全球化趋势的把握,对当前国际收支失衡的表象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选题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并对近期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介绍。 第二章对历次国际收支失衡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包括金本位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石油危机、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显现以及东亚崛起时期等五次失衡,并从贸易收支、经常账户、对外投资头寸等角度对当前国际收支失衡的规模和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分析。分析中发现当前失衡与金本位时期的失衡最为相似,均发生在国际生产分工和金融全球化程度较高的背景下,并且主导国均出现了持续的经常账户逆差与对外投资实现较高收益并存的局面。 第三章从国际生产分工和国际资本流动两个角度出发对当前国际收支失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定性和局部均衡分析的探讨,初步指出当前国际收支失衡的形成有赖于以国际生产分工主导的商品流和跨境资本投资所主导的资本流所决定的资金的双循环机制,而金融发展在该循环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章通过建立一个跨国面板数据库对金融发展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上述结论。 第四章对金融发展在国际收支失衡所赖以存在的资金双循环机制中的决定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在静态一般均衡框架下,本章将人力资本投资和两阶段的投资决策引入传统的要素禀赋模型,对金融发展影响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发现金融发展可以作为独立的比较优势来源进而影响到国际专业化分工型态和国际资本流向,但是该作用受制于一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等制度环境的质量。 第五章建立了一个两国两阶段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将通过向国内外居民募集资金来支持其对最终企业和中间企业直接投资的信托基金部门引入模型中,由该基金的交易成本、风险分散能力等衡量各国的金融发展程度,并综合考虑了国际生产分工、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等因素的影响。在对模型中重要参数进行校准的基础上,本文利用该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验证了前文关于金融发展、技术因素对国际分工格局、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的猜想。同时,本文还进一步对发展中国家在当前国际收支失衡格局下的经济运行风险进行分析,并且基于本文的分析框架对发展中国家对失衡的应对策略提供了政策建议:发展中国家应当大力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且加快发展中国家间的区域一体化合作进程。 第六章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且指明了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