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论文研究如何将大数据更好地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切实有效的应用策略,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论文首先界定大数据的概念、分析大数据的特征,阐述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依据,分析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大数据的应用革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产生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部分教师开始尝试将大数据理念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学情分析系统,可以为老师提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诊断结果,根据结果调整教学方案;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例如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无纸化考试与成都理工大学上机考试,都是依托网上答题大数据系统进行理论课考试与阅卷,提供了一种新的考核方式;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西安交通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实时监测大数据平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进行实时教学质量监控;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借鉴美国MTC评级体系,“超星学习通”等一系列APP依据学生学习轨迹、提问互动等行为数据,提供给老师新的教学评价指标,改变了任课教师传统的单一评价体系;辅助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例如清华大学智能机器人“小木”依托数据、挖掘数据,理解用户,标记用户,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陪伴”学习服务。通过研究也发现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大数据存在的问题,例如大数据在课程教学中的利用领域偏窄,现在大数据主要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方面,在课程教学的环节利用不够;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层次较浅,技术人员与任课教师是相对独立的两批人,对彼此所需信息缺乏沟通,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并没有充分使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力度较弱,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只做到了教学数据的收集,并没有产生实时分析结果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可操作性方案;在教学考核环节运用效果较差,只是将大数据作为工具对试卷进行了批改与简单的结果分析;在教学反馈中利用时效较弱,目前主要集中于研究大数据使用与推广,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反馈循环机制,未能及时将反馈的问题反馈给教学者。论文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研究认为,传统的教学观念难以改变,高校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大数据平台发展滞后,且缺乏大数据研究的专业人才,导致许多学校应用大数据教学“有心无力”;教师想用大数据教学但学校提供不了平台,或者不能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培训,导致教师不会用,也有教师囿于现状不愿意花时间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使用大数据“有心无法”;部分学生想使用大数据教学方法,但学校无法提供选择,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对于数据安全的担心拒绝使用大数据教学,导致学生使用大数据“无心无力”。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从高校、教育者、学生三个方面改进大数据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措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第一,加强高校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现有大数据考核方式、现有大数据教学反馈平台,搭建高校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数据教学方式的广泛应用;第二,提升教育者大数据应用能力,运用大数据思维进行教学设计,以大数据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时质量;第三,加强学生大数据教学接受意愿,由点到面覆盖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有效保证数据安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