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与研发投入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k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我国创业板的设立意味着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型企业走上了崭新的探索之路。随着技术创新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髙,企业创新技术的开放性越来越强,开放式创新成为企业未来技术创新的方向。开放式创新将导致与创新相关的企业内外部众多因素发生改变,如外部创新合作主体数量的增加和多元化等。我国企业的创新行为嵌入其社会关系之中,“关系”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来源,董事会社会资本会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特征与程度。创业板上市企业凭借其行业的高科技性和独特的区域聚集性,利用“人”的社会关系资源髙效展开技术合作,将能更好地实践开放式的技术创新模式。  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关于董事会治理、董事会资本和研发投入的相关文献,不仅运用传统“投入-产出”模型,而且从“投入-过程-产出”的董事行为出发,综合探讨董事地位水平和任职差异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本文选取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根据开放式创新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关系契约理论和髙阶梯队理论,从非正式层级强度(董事地位水平)和清晰度(董事任职差异)两个维度划分,构建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模型,把处于层级首位的董事是否具有技术背景、董事会规模作为调节变量,对非正式层级与研发投入做描述性和相关性分析,最后完成回归分析。  本文的研究结果是:(1)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受董事非正式层级清晰度正向影响。董事间任职差异越大,非正式层级越清晰,因而在有限的会议时间内决策效率更高,更可能作出加大研发投入强度这一有益于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决定。(2)董事会规模越大,会减弱非正式层级清晰度与企业研发投入间的正向关系。(3)相较于后期,企业前期的研发投入强度更大。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概念运用的创新。基于董事会资本研究的视角,借鉴社会学中非正式结构的概念,在董事原有的外在和显性的正式特征基础上,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董事个体间因彼此任职数量差异在团体内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非正式层级的作用,将董事会看作“人”构成的团队,而非仅仅是实现董事会职能的正式制度的约束与安排。(2)文献梳理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按照董事会治理—董事会资本—董事会社会资本—董事地位水平和任职差异—决策效率—研发投入的传导路径进行文献梳理和实证研究,找到本文探讨的内容在相关体系中的位置,丰富了董事会治理和董事会资本的理论解释、综述和结论。(3)理论模型建立的创新。构建非正式层级二维模型,将董事会社会资本水平纳入到非正式层级强度的研究范畴,从董事整体水平、董事个体行为两个角度更好地理解董事会决策机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