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美国爆发的安然事件引起全世界的轰动,随后美国施乐公司、美国世通等大型上市公司相继爆出财务丑闻。由于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存在操控盈余的机会,为了自身利益操纵财务信息,使其财务报表的业绩与公司实际的经营成果相背离。之所以上市公司操控盈余的行为持续多年不被发现,根源在于内部控制的缺陷。自此之后,各国相继出台内部控制制度,强制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出现了股东和公司实际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公司盈余管理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公司层面,而是公司管理者层面。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包括资本市场动因、税收动因、政治成本动因和债务契约动因,目的在于追求企业的发展。公司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私人的利益。为了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我国建立了内部控制规范,强制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公司内部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对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那么内部控制的完善是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呢?本文在内控规范颁布之后的经济背景下,通过梳理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结构包括绪论、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实证分析、结论及政策建议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四部分。通过分析国内外近几年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变化,描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现状;对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通过阅读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和内部控制相关性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主要包括国外研究成果和国内研究成果两部分。第三部分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主要对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四部分是实证检验。首先对样本进行筛选,建立本文的实证模型,并对各变量进行定义;其次运用SPSS软件对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进行实证检验,并按实际控制人性质将样本分为国有控股组和非国有控股组进行进一步检验。该部分主要包括:样本选择、变量和模型设计、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第五部分是结论及相关建议。依据实证过程解读实证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了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盈余管理的结论,其中国有控股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抑制程度要高于非国有控股公司。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内部控制经济后果和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本文对内部控制的衡量采用了量化的内控指数,拓宽了关于内部控制研究的范围;本文比较了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公司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抑制程度,丰富了内部控制抑制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本文的实证结果为完善内控制度,提高上市公司内控水平,降低盈余管理行为方面提供了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