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世伦理(the Universal Ethics)又译为“全球伦理”、“普遍伦理”,或“世界伦理”,最早由德国神学家孔汉思(Hans Kung)于1990年提出,现成为我国理论界(主要是哲学界)探讨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种普遍主义的诉求必然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重大影响,但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至今还是空白。本文以普世伦理所展示的文化学上的宽广视野,站在全球、全人类文化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以往的学校道德教育,尝试开拓这一研究领域。本文共分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普世伦理产生的背景。首先简要追溯了普世伦理悠久的历史传统,紧接着重点阐述了普世伦理在现时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存在和产生的必然性。全球化的浪潮使人类的联系日益密切,而越来越多的共同伦理道德问题更使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人们普遍认识到除了需要建立一套严密有效的法律体系和机制外,更需要建立一套全球公认的世界人民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体系即“普世伦理”。于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际上寻求普遍价值共识的呼声日益高涨,普世伦理已凸显为全球性的伦理学主题。 第二部分探讨普世伦理的内涵与意义。普世伦理是一种人类性的道德共识、道德态度和价值关切,是多样化民族伦理文化“共同点”的提升和发展,反映了现时代人类的一种新的道德价值追求。至于何时才能形成真正为全世界人民所普遍遵守和执行的伦理、价值体系,这不是本论文所探讨的主题。我们所关注的是人类探求普世伦理的现实意义:标志着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即超越民族、国家界线的全球意识的诞生,呼吁建立普世伦理不仅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现实需要,而且更体现了人类整体对自身责任的深刻意识,是人类整体的道德觉悟。普世伦理既不应是某些强势 文化的霸权,也不会是某些弱势文化一相情愿的夜郎自大,其形 成建立在各谱系文化间的重叠共识基础上,有赖于彼此间的平等 对话、交流,它向形形色色的“文化中心主义”提出了挑战,现 时代人们强调的重点显然是文化的共同性、共通性。 第三部分阐明普世伦理与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建设的关系,这 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作为现时代一种新的道德价值追求,普世伦 理为我们深刻反思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正确定位当代中国 的道德教育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学上的视角。如果站在全球、全人 类文化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以往的学校道德教育,那么中国的道 德教育就具有明显的文化中心主义的道德教育倾向,即道德的过 分意识形态化和道德教育的极端政治功利性,突出了道德教育的 工具作用,而轻视甚或忽略了其“价值理性”的意义。致使道德 教育一度沦落为政治教育的附庸,教育价值取向趋于保守、封闭、 专制,不能以民主、平等、宽容的姿态同异质文化进行对话、交 流,最终使我们的道德教育游离于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之外。今天 我国己经加入们,融入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的步伐正在加快,文化 中心主义倾向的道德教育正经受着空前严峻的挑战。普世伦理所 揭示的价值取向的共同性、共识性、共容性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 潮流,国际化、世界性的教育新观念和新视野正在确立。因此, 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要突破狭隘的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提高全球 意识,树立全球文化价值观;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德教育体系,就必须在全球意识观照下发展我们的民族性(特 色人 否则就可能重新滑入文化中心主义的陷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