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l、对颈静脉孔区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关系进行研究,为切除该域颅内外占位病变提供基础解剖依据。2、在标本上模仿颈静脉孔区的外科手术入路,描述不同入路暴露范围差异,探讨各入路的适用范围及局限性,为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1、12例(24侧)成人尸头标本被彩色硅胶灌注。12例标本颈静脉孔区入路在显微镜下解剖展示。颈静脉孔区及周围显微解剖结构被观察测量拍照及记录。2、三方向入路在12具尸头上模拟,包括枕下远外侧经髁、经颈静脉突及经颈静脉结节入路;耳后经颞联合经乳突、迷路后、迷路下、经颈静脉、经髁、经颈静脉突及高颈段入路;耳前颞下-颞下窝入路。体会三方向入路的适应范围、面临困难及局限性。结果1、标本的颈静脉孔区及其周围相关神经血管等结构被详细观察记录。在12例标本中乙状窦及颈静脉球均存在显著左右不对称性。右侧乙状窦及颈静脉球直径明显大于左侧。单侧高位颈静脉球在2例中被发现。单侧颈静脉球内由颞骨及枕骨颈内突构成的骨板将颈静脉孔分割被发现在3例标本中。2、在这些入路中辨识及保护面神经至关重要。二腹肌后腹附着的二腹肌沟前部是面神经穿出茎乳孔时重要辨识标志。用高速磨钻仔细从膝部至乳突部骨骼化面神经。薄层骨皮质被保留及持续滴水为了避免热损伤。面神经周围筋膜同神经粘连紧密,筋膜被保留利于保护面神经及茎乳动脉,而后者是面神经滋养血管。3、在这些手术入路中椎动脉的辨识保护至关重要。由三块肌肉组成的枕下三角结构包括头后大直肌、上斜肌及下斜肌。它是显露椎动脉水平段常用标志。由于变异存在造成此结构不能在解剖时一直安全辨识出椎动脉具体位置。顺着C1神经根找到水平的颈1后弓上椎动脉沟。椎动脉在颈1侧块后方绕行,然后其在椎动脉沟上内行入寰枕筋膜后穿入颅内。脊髓后动脉同小脑后下动脉在极少情况下从锥动脉硬膜外发出。在后方入路需要枕髁磨除时,椎动脉及其重要分支容易被损坏,因此需备受关切及保护。4、后方入路的代表是远外侧入路,包括改良的经髁、经颈静脉突及经颈静脉结节入路。后者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暴露范围,其中包括颈静脉孔区后方、髁旁、桥小脑角以及岩斜区显露。5、耳后经颞联合经乳突、迷路后、迷路下、经颈静脉、经髁、经颈静脉突及高颈段入路提供多方位到达颈静脉孔区通道,包括了迷路下(颈静脉孔上)、乙状窦后经髁(颈静脉孔区后方及硬膜下)、经乳突(颈静脉孔区外侧方)、高颈段暴露(颈静脉孔区病变突向颈部区)、经静脉孔区(颈静脉孔区内侧)、鼓部部分磨除(颈静脉孔前下方暴露部分颞下窝)。6、耳前颞下-颞下窝入路是颈静脉孔前方代表性手术入路。此入路为此区域前方、部分侧方、前方高颈段以及斜坡区暴露。结论1、本研究中对颈静脉孔区结构的观测结果对颈静脉孔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2、在处理颈静脉孔区病变时,可选择三个方向代表性手术入路部分或完整暴露,它们提供各自暴露范围。均经颅底骨质磨除(如乳突、茎突、枕髁、颈静脉突、颈静脉结节及下颌关节窝等)达到增加显露范围目的。耳前颞下-颞下窝入路能暴露颈静脉孔区突向前下、前外侧方、前方高颈段及中颅底病变,对向后及后颅窝生长病变暴露困难,有需离断面神经或分支可能。耳后经颞联合入路提供更多方位颈静脉孔区暴露,包括对颈静脉孔区上下方、侧方、前下方、后方、经颈静脉内侧、高颈段及后颅窝的硬膜下病变暴露,所以可见此入路可兼容大部分后方入路暴露范围及部分前方入路显露范围。后方入路提供颈静脉孔区后方、部分椎旁侧方及后颅窝硬膜下病变暴露,但对向前生长至颞下窝、中颅底、颈内动脉岩骨段及前方高颈段暴露困难。三方入路暴露范围存在交叉并可联合转化:侧方入路向前切断外耳道后可进一步联合前方颞下窝入路,向后联合经乙状窦后及经髁暴露;后方入路经乳突切除、茎突离断及面神经暴露移位、鼓部部分磨除后暴露部分侧方及小部分颞下窝暴露;而前方入路暴露略局限为向前ICA管及前下方颞下窝生长病变。3、茎突、面神经、下颌支及乳突在侧方显露形成障碍。ICA、颈动脉嵴及下颌关节窝在前方形成障碍。乳突、颈静脉突、椎动脉、枕髁及颈静脉结节在后内侧构成障碍。4、在经后方入路时寰枕关节稳定性、病变范围及舌下神经管走行严重影响枕髁磨除范围。磨除1/3至1/2不影响寰枕关节的稳定性。5、颈静脉孔区入路研究为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