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在膝关节内限制胫骨前移和内旋,承载关节部分应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关节内外翻及过伸。韧带损伤会造成关节不同程度失稳,久而久之,会增加关节内半月板及软骨损伤和早期关节退变的风险。因此为了重新稳定膝关节,恢复关节功能,防止软骨、半月板的继发损伤及骨性关节炎的过早发生,手术重建ACL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手术的诸多因素比如移植物的选择可影响手术效果。临床上不断有不同移植物材料出现应用,但在长期的实践中也不断显露出各自的不足之处。尤其面对合并多发韧带损伤、手术内容为韧带翻修或患者条件不适合在其常规取腱区取腱时,单一的移植物材料无法完全满足手术的要求。近年来在探究新的韧带移植物来源的过程中,有学者认为腓骨长肌腱(peroneus longus tendon,PLT)无论是长度直径还是生物力学特征,均能达到ACL移植重建的替代物要求,另外肌腱解剖位置表浅,定位明确,取腱方便,并发症少,使其作为合适的移植材料的可行性更加大。但作为足踝关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解剖组成结构,PLT的缺失会对相应支配调控区域引起多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是否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这都是作为外科医生所急切关注的。为此不少学者开始不断地对PLT取腱后影响进行了一系列不同的实验,虽然结果都比较乐观,但大多观察评估的方式主观依赖性强,各类数据也多为处于静态时段时收集测量,缺乏关于PLT取腱后踝关节在动态连续活动状态下肌肉力量、活动度范围及所受应力改变等客观实时数据的收集及量化比较。以动态足底压力测试为代表的步态分析方法的出现和普及提供给了我们另外一种很好的实验观测手段。它能够在动态中实时收集测试者生物力学参数,帮助研究者及时进行数据量化计算,从而客观地将人体在连续运动中足踝关节功能作出分析比较。本研究立足于利用动态足底压力分析方法测试比较PLT取腱后足底压力的改变,从而评估PLT取腱后供区影响,为利用PLT作为韧带移植物的可行性提供客观建议。第一部分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动态足底压力变化特征分析目的通过测量ACL损伤患者动态足底压力,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探讨ACL损伤后下肢行走时足底压力发生的改变。方法研究对象为31例单侧ACL损伤患者及26例正常人,分别采用Foot Scan足底压力检测系统采集计算(1)足支撑相时长及各阶段所所占百分比;(2)全足及测定区域平均峰值压力;(3)各测定区域达到其峰值压力时间分布;(4)各测定区域冲量分布;(5)各测定区域平均峰值压强数据。并对患者患健侧下肢之间及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足底压力相应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CL患侧组与健侧组比较,足跟触地相、前脚掌触地相及全足支撑相所占百分比及全足支撑相总时长降低,足蹬离相所占百分比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及HL平均峰值压力、冲量及平均峰值压强降低,达峰值时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患侧组与对照组比较,足跟触地相及全足支撑相所占百分降低,前脚掌触地相、足蹬离相及全足支撑相总时长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及HL平均峰值压力、冲量及平均峰值压强降低,达峰值时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L断裂后患者为避免关节进一步损伤步行时会尽可能减少患肢用力,并增加对足跟区保护,从而导致患肢足支撑相各阶段时长及各时相比例发生变化,足跟区平均峰值压力、压强及冲量减小,达峰值压力时间延长。第二部分利用半腱肌腱与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足底压力之间的比较分析目的通过分别对单纯利用半腱肌腱与单纯利用腓骨长肌腱前半部作为移植物重建ACL的患者术后平均6月后行动态足底压力测量及比较,分析两种移植物间手术疗效差异,评估AHPLT取腱后供区影响,为利用PLT作为韧带移植物的可行性提供客观建议。方法研究对象为27例单纯利用腓骨长肌腱前半部重建ACL术后患者及61例单纯利用半腱肌腱重建ACL术后患者,在平均术后6月分别采用Foot Scan足底压力检测系统采集计算(1)全足及测定区域平均峰值压力;(2)各测定区域达到其峰值压力时间分布;(3)各测定区域冲量分布;(4)各测定区域平均峰值压强数据。并对ST手术侧组、AHPLT手术侧组及实验一中健康对照组之间各相应参数行两两比较。结果AHPLT组与正常组比较,足底各区域平均峰值压力、达峰值压力时间、冲量及平均峰值压强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T组比较,足底足弓区平均峰值压力及平均峰值压强增高,达峰值压力时间延长,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AHPLT作为移植物重建ACL这种手术取材方式与较为普及的利用ST移植重建ACL术比较,对足踝关节的影响总体上无明显差异。取AHPLT不会较大影响取腱侧足踝关节功能。利用PLT可有效扩大临床上韧带重建的移植物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