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身体观-由梅洛·庞蒂、毕来德“身体观”说起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ck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穿过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庄子》文本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和耐人寻味的语言表达,吸引着后来不可胜数的文人、学者紧随其后。他们或探佚其人,或研究其文,推动“庄学”日益蓬勃,积累日益丰厚。在我国传统“庄学”研究中,对《庄子》文本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道”的探知、对《庄子》中人生哲学、美学思想的追索等方面。而西方法语世界里,自1945年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发表以来,对“身体”的认知和讨论引起学界兴趣。进入21世纪,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姜志辉翻译的《知觉现象学》一书,中华书局出版了由毕来德讲稿整理而成的《庄子四讲》一书,“身体”话题成为了人类学、美学、哲学等不同学科青睐的话题,并涉及至“庄学”研究中。尽管《庄子》文本中并无对“身体”概念的具体陈述,然而身体作为个人最亲密、最切身的部分,势必与个体思想、生命哲学无法割离。且《庄子》文本在“保生”生命哲学的基础上,无论是对身体的修养、天命的颐养、名实的剥离、身体内在与外在的协调与张力等方面均对“身体”有所涉及。同时,庄子对个体的关注、对社会的反思经由其对“身体”的描述和所透露的态度也略可见一斑,借由“身体观”而打开《庄子》,是为经典解读可尝试之一进路。于是,在此种种前提下,本文试图以《庄子》文本为基点,借助身体现象学相关理论,引入梅洛·庞蒂和毕来德关于“身体”的观点,借由《庄子》文本及相关寓言,探讨《庄子》文本中展现出的“身体观”,论证《庄子》以对“身体”做“减法”而求取“身体”最大能量的思维取向。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身体”概观,对西方“身体”研究稍做牵引之余,集中笔墨综合论述我国学界范围内《庄子》“身体观”研究状况,试图厘清“身体”概念的边界,并析出笔者研究、讨论之话题。第二部分则主要引入外籍学者梅洛·庞蒂与毕来德关于“身体”的相关理论观点,作为《庄子》文本解读的理论基础。其中,梅洛·庞蒂的理论主要侧重其突破身心二元论,给予身体知觉基础性、首要性哲学地位的方面;毕来德观点中,主要侧重身体在实践活动中摆脱意识指挥,自发实现实践目标的方面。准备工作完成后,第三部分进入本文重点。第三部分主要聚焦《庄子》文本,择取寓言如鲲鹏自化、庖丁解牛与吕梁丈夫蹈水。通过文本细读,论证鲲鹏自化以“形体”寓示“身体”,说明庄子对身体能量的极致想象和追求;庖丁无数次成功解牛的经验,关键在于能够以“空杯心态”实行“自我否定”,从而不断“自我更新”;而吕梁丈夫在惊涛骇浪中怡然自得则是由于使“身体”足够空阔,以随时适应波浪并随之翻转。最后,“结语”部分,通观西方理论与《庄子》文本,尽管存在理论未必能百分百全然解释、契合文本的状况,如毕来德“身体”观点不能穷尽《庄子》文本中“性”、“命”等宏大概念的内涵,同时,《庄子》文本中,如对“藐姑山神人”水火皆不能伤之于身的描写,存在飘渺理想,难以落实,泛化“身体”内涵的倾向。但是文本与理论间的碰撞仍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身体”,从而为我们在高速运行的现代化生存处境中保护身体、发挥潜能带来有益的启示。
其他文献
“企业社会责任”在经济领域渊源已久,早在中世纪时期的意大利就有了“荣誉商人”的经营宗旨,这一宗旨将合乎道德的思想与行动同商业行为结合了起来。之后的全球工业化的浪潮中,商业道德被不断地讨论,而“企业社会责任”,也就是我们缩写为CSR的这个概念逐渐被建构出来,如今它对于企业经营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了。全球化的进程催生出了子公司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对于这些跨国公司来说,重要的不仅是有效地实施CSR,做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政治多元化的不断推进,教育国际化也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一大潮流,教育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与配置更加频繁,教育输出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各国都在积极吸引留学生,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并加强与留学生所在国之间的文化与经济联系。服务主要涉及外国学生的语言课程、远程教育、高级培训等高等教育服务及补充教育。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综合国力大幅衰退,传统的军事经
同性恋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自古以来,同性恋群体往往成为被歧视、边缘化甚至被污名化的对象。俄罗斯的反同性恋现象近年来也不断引起来自国际社会各方的强烈关注。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和总结俄罗斯历史上的反同性恋现象及特点、分析当代俄罗斯社会性少数群体的生存现状及反同性恋政策,力求从多角度分析俄罗斯“反同性恋”现象及原因。本文旨在研究探讨以下问题:1.历史上不同时期俄罗斯反同性恋的现象梳理,
二战以后,随着前法属非洲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法国对非政策发生了一系列调整。首先,法国注重通过非洲国家领导人之间的私人关系维护法非关系。军事方面,法国对非的军事与安全政策从积极的直接干预逐渐转向以反恐为主题的务实合作。与此同时,提升经济贸易在法非关系发展中的地位。在此背景下,法国逐渐重视对非发展援助,并于90年代开始在国际形势和法非关系正常化的趋势下改革援助体系,但其不变的特点是将文化领域的援助与合
国际学生一直被视为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21世纪以来受到世界各个国家和高等教育机构的热烈追逐。这种竞争现象的背后是国际化进程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影响日益增强。国际学生作为国际化最强有力的推动者,其扩招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机构多样性,其中尤以项目多样性最为突出。作为国际化的关键结构,项目反映和体现了高等教育机构的制度变革。因此,面对强大的国际化影响,本文将以项目多样性作为研究高等教育制度多元
萧公权(1897-1981)是近代以来享誉海内外的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早年在国内多所大学执教,1949年后再次赴美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1960年出版英文本《中国乡村:论十九世纪的帝国控制》(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引起西方汉学界广泛关注。该书探究了十九世纪清王朝如何对广大乡村地区实行控制以及乡村社会对这种控制的反
国际组织问责是近年来随着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作用日益增强而备受关注的话题。论文从国际组织问责的概念界定入手,在分析国际组织问责必要性的基础上,从问责主体、问责对象和问责事由三个方面分析国际组织问责的法律问题,论述现有国际组织问责的两种法律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第一部分是国际组织问责的概念界定。所谓国际组织问责是指为保证狭义的国际组织(即政府间国际组织)对自身行为负责而由外部主体追究其法律责
运用HACCP管理体系分析兼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的潜在危害,确定了原材料采购、生产用水处理、摊晾和下曲、堆积、发酵和灌装为关键控制点,建立了HACCP管理体系,体系的运用提高了兼香型白酒产品的安全性。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家、跨组织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相应地,企业和研究人员也逐渐开始考虑,如何使文化异质、短期的团队快速运作起来,如何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这时,亲和需求便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本文将此背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旨在探讨亲和需求的满足形式和对个人及团队的影响,以中国日耳曼文学学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选题动机在于以下两点:1)在跨文化团队中,为满足亲和需求而展开
在独立之后,非洲法语国家的私法制度与前殖民国家的私法制度密切相关。近二十年来,这些国家根据其国家主权分别发展了它们的立法,即使在非洲统一法律的愿望是通过次区域的尝试实现的,但收效甚微。1993年在路易斯港成立的非洲统一商业法组织(OHADA)致力于非洲商业法的标准化。这是通过在社区一级在商业法、特别是商业法、公司法和担保权利法的基本领域通过其各种统一法令来实现的。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它还在考虑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