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新加并着重彰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键地位,尤其是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形成。在多元的社会转型时期,并且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为我们的价值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课改后,教科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飞跃,但并没有改变教科书是价值筛选和价值引导的实质,也没有改变教科书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承载的工具这一性质。作为最基本的母语教材,语文教科书的价值观引导作用更加突出。那么,国家和社会希望树立何种价值观呢?本研究就以最常用的语文教科书为样本进行文化分析,采用“频数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课文的主题、中心思想和教学目标中对价值观的要求,来分析每篇课文中所隐含的价值观内涵。全文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序论”:教科书定性一一价值观念传承的工具,在该章中,我们将从课程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定义教科书的性质。然后说明选择语文教科书的缘由和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性。最后文章将简述该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意义。第二部分“语文教科书的价值观分类与选择”:在价值观的分类上,本部分将结合着对台湾、香港、新加坡和大陆的学者的研究作为基础,吸收心理学和社会学对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建立本文的价值观和价值选择分析框架,该框架为第三部分文本分析的基础。第三部分“语文教科书价值观引导”——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这一部分试图用第二部分已经建立的分析框架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进行内容分析,分析的重点将侧重在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和教学目标上。我们发现,教科书基本上包括以下价值观:个人观(人生观)、道德观、自然观、群体观、社会观、国家观、政治观、历史观等。第四部分“语文教科书价值观溯源”:通过第三部分对语文教科书的纵向细致分析,笔者发现,我们的语文教科书的价值观来源:以我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为基垫,吸收西方现代价值,并且出现了后现代价值观的萌芽。第五部分“语文教科书价值观结论与建议”:这一部分是在前部分的基础上,对语文教科书中的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讨论。在上述基础上,并对教科书中价值观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建议和补充。通过讨论这些问题,能否对教科书的改进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