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两种民族主义”指的是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是具有排外性与偏狭性的消极倾向,会危及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中国共产党以列宁、斯大林的相关论述为理论来源,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为建国后全面克服这种消极倾向和错误思想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大规模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斗争。1957年之前主要是通过两次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反对大汉族主义。大汉族主义有多种表现,常以自觉或不自觉的形式存在,其成因可从历史与现实等方面予以分析。第一次民族政策大检查的开展,使汉族党员干部及群众开始进行思想检查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错误;第二次民族政策大检查则使之形成反对这种错误倾向的自觉性,成效较大。1957年之后实际上以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为重点。反党反社会主义被认为是地方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在全国性的反右运动中,开展整风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使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发展成为一种运动。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留下极为深刻的教训。究其原因,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将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将民族矛盾视为阶级矛盾,在实际工作中混淆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 总结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必须以正确认识其实质为前提,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第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随意上纲上线;第三,必须将反对大汉族主义与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相结合,注意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第四,必须认识到反对“两种民族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或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