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路径传输管理技术的研究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iv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智能终端逐渐取代桌面个人电脑成为未来网络中最重要的接入点;同时宽带接入技术迅猛发展,泛在网络环境日趋成熟,任一智能终端均可同时使用多个网络。因此,多路径传输作为一种有效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的新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多路径传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传输的可靠性,增强网络的抗毁性,实现吞吐量性能的改进,但同时也加大了资源管理的难度。特别是在智能终端的物理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多路径传输的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性能下降。我们的工作基于智能终端访问网络的应用场景,针对多路径传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引入最优化的理论方法,以解决多路径传输中网络资源利用率与接收端物理资源受限的矛盾为目的,提出多路径传输中流量与拥塞控制、路径管理、调度管理以及切换管理的方法。我们的具体工作如下:(1)当接收端缓冲区规模小于带宽时延积时,存在带宽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原因是发送端对接收端接收窗口的估计变化滞后于接收端窗口的实际变化。而这一点,在很多情况下被人们所忽略。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工作:首先,我们通过分析可靠传输的行为,提出基于可靠传输的吞吐量分析模型。这里将路径的拥塞窗口和慢启动阈值的组合定义为二元状态空间,分析有限状态空间内的转移概率;再次,我们提出了基于虚拟接收窗口的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方案。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了我们所提出的方案。(2)在多路径传输中,存在链接的总体吞吐量随着路径数量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原因是在接收端受限的情况下,路径的差异会导致大量失序分组到达接收端,并消耗接收端的缓冲区,引起接收端阻塞。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工作:首先我们将基于可靠传输的吞吐量模型扩展到多条路径的场景,并推导稳态下的多路径的吞吐量以及接收端重排序的开销;再次,将路径管理问题抽象为一个以多路径吞吐量为价值和以接收端重排序开销为重量的0-1背包问题,同时给出一个迭代算法求出最优解;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我们所提出的方案。(3)简单的轮询调度算法,忽略了路径差异和丢包的存在,导致接收端出现阻塞。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以下工作:首先,建立分组到达接收端时间的预测模型,并根据预测智能调度分组,尽量实现分组的有序到达;再次,研究两种重传机制,分析丢包引起两种重传发生的概率、重传所需的时间,以及引起的接收端开销。为了增大分组到达的概率,减少接收端开销,引入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冗余机制。但FEC同时也带来一些额外的冗余开销,这里进一步将基于FEC的冗余调度管理抽象为一个受限优化问题,通过求解此问题的最优解进行分组调度;最后通过仿真验证冗余调度管理机制。(4)传统的切换性能评价仅考虑了切换行为对参与切换路径的影响,而并发多路径传输中,除参与切换的路径外,仍旧有其它路径在切换期间被使用。多路径传输中的切换不仅对参与切换路径造成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未参与切换的路径以及链接的整体性能。针对多路径传输切换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本文进行如下工作:首先通过分析路径切换的过程,综合考虑切换的时延大小、切换的信令开销、以及切换的效用,建立多路径传输的切换判决模型;再次我们引入效用最大化原则,提出了以吞吐量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切换判决管理;最后通过仿真证明我们所提出的切换方案。
其他文献
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已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中国加入WTO,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
对管道热缩套下对接环形焊缝附近爆裂的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现场开挖发现,管道对接焊缝处均未按设计要求涂敷底漆,热收缩套在高温的作用下松弛变形进水,从而导致管道局部腐蚀严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在基站和终端之间引入中继节点能够显著提高无线系统的信号质量,扩大覆盖范围。信号可靠性增强意味着系统中每个发送节点所需要的发送功率降低。但是,系统中部署中继节点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