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部脉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w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脉管性疾病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变部位较常见于头颈部,可对人体的外形及功能产生影响。耳鼻咽喉科相关的脉管性疾病,特别是咽喉部的脉管性疾病,因为发生在人体深处,不易被临床早期发现,因此不及时的诊治可造成通气功能障碍、并发出血等严重后果,而目前关于咽喉部脉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较少,且几乎无相应的能反应患者通气功能的疗效评价体系。  目的:探索咽喉部脉管性疾病的发病特点、治疗及疗效评价方法等,以期能够对临床上全面、系统地认识此病提供一定的帮助,并且对今后该类疾病的规范化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参考。  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在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内收入院的符合入选条件的咽喉部脉管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该类患者分为A、B、C三组,分别为单纯使用Nd:YAG激光治疗;联合使用Nd:YAG激光及硬化剂治疗和联合使用Nd:YAG激光、硬化剂及DSA栓塞治疗的患者。采集所有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率、临床症状、手术治疗方法、电子喉镜检查、MRI检查等资料后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  结果:入组患者共68例,其中男女比例为1.19:1。患者年龄为2岁至70岁,分别予以全麻下经直达喉镜辅助Nd:YAG激光、硬化剂及DSA栓塞治疗。经术前、术后比较发现,A、B组患者电子喉镜下见病灶明显缩小者(>50%)占66.18%,MRI扫描见术后咽腔最小面积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B组患者治疗效果良好;C组患者病灶明显缩小者(>50%)仅占10%,MRI扫描见咽腔最小面积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C组患者疗效不佳。  结论:咽喉部脉管性疾病的病灶一般较为隐蔽,若无临床症状,不易早期发现。Nd:YAG激光、硬化剂及 DSA栓塞治疗对咽喉部脉管性疾病的治疗效果确切,对范围、深度较小的病变效果尤佳,而对于病变范围广、深度深的咽喉部脉管性疾病的患者,宜采用多次、联合、序贯的治疗方法来提高疗效。采用病灶大小变化来评价该类患者治疗效果的方法较为简洁直观,而采用咽腔大小变化来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则更加侧重于患者的通气功能的改善,更加贴合耳鼻咽喉科的实际。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对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的镜面右位心(以下简称右位心)患者住院期间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连续入选2006年7月~2019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
丛枝菌根真菌的定殖可以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性,但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利用番茄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前系统素过表达材料35S::PS、茉莉酸合成突变体spr2、茉莉酸信号识别突变体jai1及其野生型CM 4个不同基因型材料,分别在根系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 Fm),待菌根形成后,在叶片外源喷施10 mL 0.5μmol/L茉莉酸甲酯(MeJA)和接种番茄早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及其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搜集了PSG诊断排除OSAH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120例(
目的:比较艾洛松单独外用和联合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治疗儿童重度特应性皮炎急性期的疗效和短期安全性的研究。方法:课题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12月期间门诊和病房的2-13岁重度特应性皮炎急性期的患者,采取随机、对照、评估者盲的研究方法将所有入组的患者随机分配至两组:A组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联合外用艾洛松,B组单独外用艾洛松,随后进行急性期疗效与短期安全性的观察。结果:共收集45个研究对象,其中2例患儿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