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变迁是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轨迹中的永恒现象。在全球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并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日益突出。尤其是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地理位置大多处于我国的西南、西北等边陲地区,经济水平和发展条件相对薄弱,与东部等发达省份相比,虽无区位、资源、交通等优势,但少数民族地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和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却显示出相对的资源优势,这决定了旅游业将作为当地政府发展本地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推产业而大力推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显著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对当地民族文化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在当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大量游客的不断涌入,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异域文化不停地影响着当地的传统文化。但是不管旅游是否开发,民族文化始终都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我们要看到文化变迁并不是民族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消亡,传统也要变化才能延续生命,就像小孩不断进食方可长大一样,当地的传统文化也是在适应变化的环境当中,不断地吸纳新元素和新思想,从而进行自我更新和自我整合。通过这种更新式的自我重构,民族传统文化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也具有更强的传承能力。尤其是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群众在与游客的接触中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觉醒,以及在获取经济收益的同时,民族文化“势位”抬升所带来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对提高当地群众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作用突出。本文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赤康藏族旅游村庄为研究对象,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点的特点和民族文化本身的特质,通过引用施奈德、巴尔索克斯、霍夫斯泰德等学者关于文化维度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等关于民族文化保护中的文化自觉、文化传承等研究成果,构建本文研究框架、提出民族文化外部、内部适应性变化对民族文化保护有正向促进作用的研究假设,并通过对问卷调查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计量统计分析来验证研究假设。在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中,本文主要依据文化再生产理论和文化涵化理论,在结合个案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对西藏墨竹工卡县赤康藏族村落传统文化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变迁动因、变化过程等进行分析,认识到如何看待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现象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文章一共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综述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关于文化变迁的研究以及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在民族文化变迁方面,主要梳理了国外、国内旅游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主要研究发展和相关研究成果,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重点梳理了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承两部分的研究发展和成果;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主要包括相关的基本概念、所依据的主要理论、研究假设和研究框架、调查点概况、旅游发展情况等内容;第四部分是实证部分,对问卷所搜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并结合访谈资料对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建议对策,通过对研究假设的实证分析,得出了民族文化外部适应性对民族文化保护有正向影响,民族文化内部适应性对民族文化保护有正向影响的研究结果。由此提出诸如通过树立当地群众民族文化保护主体地位、对民族文化适应性变化进行引导等措施来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良性变迁,从而实现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的目的。最后是论文的不足和后续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意义:一是理论意义上,国内关于旅游的研究,一方面,长期主要限于从经济和管理的角度进行,从文化角度进行旅游研究的不是太多,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希望旅游研究中以经济研究为主的模式有所改变,而使旅游的社会文化研究不足的现状有所改进,并进一步对定量研究成果进行扩充;二是实践意义上,西藏作为我国西部边陲的少数民族省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和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决定了它在现在及今后的发展中将主要以旅游业为主打产业,那么如何看待西藏当地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场景中所发生的变迁以及如何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等问题,对广大民族地区特别是西藏自治区通过积极开展民族旅游以推动经济及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论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引用施耐德、巴尔索克斯、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分维理论,构建了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结构框架,这是以往研究中少见的;研究结果上,论文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指出民族文化适应性变迁对民族文化保护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提出通过对适应性变迁进行积极引导是实现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保护的有效途径。上述观点的提出,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