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结合河南省有色地矿局科研项目,以壳体成矿学为理论指导,用常规地质和连续介质物理研究方法,研究东秦岭造山带河南段造山带特征、金成矿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探讨金的成矿机理,建立其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确定金矿找矿的方向和有利区段,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文较系统总结了在造山带、地球动力学、成矿流体、成矿作用动力学、地洼学说成矿理论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研究区内前人在这些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运用壳体成矿学理论对区内造山带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进行研究,将其划分为2个Ⅰ级、3个Ⅱ级、6个Ⅲ级、45个Ⅳ级大地构造单元,认为其为地洼型造山带,属挤压-拉张型,对金成矿有重要控制作用。 研究了区内金成矿的统—性和多样性,前者表现为其时空分布主要受“空间过渡际成矿”和“时间过渡际成矿”控制,后者主要表现为工业类型、赋矿地层、成矿时代、赋矿构造等方面的多样性。论证了区内金成矿的“多因复成”特征,提出了区内金矿是在前地槽、地槽阶段金初步富集的基础上叠加了地洼阶段流体成矿作用的“沉积-变质-流体叠加改造矿床”的新观点。首次对区内金矿床进行了地球动力学分类,将其划分为三个类型,七个亚类型。 探讨了区内金矿床与深部构造的关系,提出了幔向斜陡坡带和航磁异常联合控制金矿床分布的新认识并探讨其机理;讨论了区域、矿田、矿床和矿体构造的控矿作用;将区内金矿床和国内外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进行对比研究并总结其特点。 探讨了区内造山带演化、金成矿及其动力学机理,提出了热应力是影响变质作用、构造形成演化及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的主控因素的新认识;对多孔均匀介质中流体对流的临界条件进行探讨,首次提出了除岩石物理性质外,构造层厚度和温度梯度是影响流体对流乃至矿质输运的主要因素。据此对区内造山带演化、金成矿的某些机理进行了定性的解释。 推导出成矿流体压力场分布方程,对熊耳山地穹金的成矿流体压力场进行计算机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