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社会关系影响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if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疾病风险和医疗费用的陡增,而低生育率和家庭结构小型化进一步削弱了微观家庭的风险抵御能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披露的数据计算,2014至2018年我国人均医疗支出年增长率维持在两位数以上。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仍困扰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商业健康保险是现代社会健康风险管理的重要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深度和密度,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商业健康保险制度的完善受到上至政府,下至居民的广泛关注。捋清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提振和释放居民的商业健康保险需求,是现阶段商业健康保险行业发展的关键。无风险,无保险。在现代意义的正式保险制度出现之前,居民主要凭借社会关系获得风险信息并转嫁风险损失。在我国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的“差序关系格局”中,起到风险分担主要作用的便是“强社会关系”。在“差序关系”的同心圆中,亲属关系凭借血缘羁绊,在强社会关系中占据中心地位。其次,是基于趣缘形成的朋友关系,由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和“计划生育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朋友关系在居民工作、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增长。在朋友关系之外,宗教团体关系也是一类特殊的强社会关系。类似于亲属关系和朋友关系,宗教团体关系同样包含“组织效应”,但宗教教义能扭曲信教居民的价值观形成“信仰效应”,宗教团体关系还会通过“信仰效应”影响居民的风险观。2018年《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指出,目前我国的信教民众已近2亿人,随着我国信教民众的悄然增长,居民生活中因宗教信仰结成的宗教团体关系,也逐渐被研究社会资本的学者所重视。商业健康保险的出现,并没有隔绝居民与强社会关系成员的交往。因此,借助强社会关系转嫁疾病风险的传统“老方”,仍会与商业健康保险这种时代“新药”共存,并能影响居民的商业健康保险需求。强社会关系如何影响居民的商业健康保险需求,是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影响路径是什么,不同强社会关系对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影响有什么差异?回答上述问题是本文的研究目的。需要说明的是,社会关系的内涵极其丰富,本文重点研究具有典型性的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和宗教团体关系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意义如下,第一,有助于深入认识家庭的风险转嫁决策机制,分析居民利用强社会关系和商业健康保险两种策略之间的权衡过程,并尝试适度放松理性人假设,考虑社会关系背景,重新认识家庭的风险决策机制,发掘了影响居民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新因素;第二,通过揭示强社会关系对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影响机制,有助于保险行业更新对商业健康保险如何嵌入居民生活的认知,进一步发现现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设计和销售过程的不足,并为普及商业健康保险提供新思路;第三,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赋能保险行业,在风险厘定模型中,引入刻画消费者与强社会关系成员社交的相关变量,能进一步精准化消费者的“客户画像”,有助于保险行业的市场细分、潜在市场规模估计、产品多样化设计,有效防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促进商业健康保险的普惠发展。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首先,我国目前家庭结构呈现“分散化”、“小型化”的特点,借助强社会关系的风险转嫁能力下降,居民被迫寻求市场力量来补充自身的健康保障水平。其次,强社会关系能传递疾病信息,激发了居民关于疾病的风险感知,进而促使居民产生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心理需求。最后,强社会关系成员是居民投保决策的参照点,强社会关系成员的患病经历,有助于居民更精确的估计疾病损失和自身保险购买能力;强社会关系中拥有商业健康保险消费经历的成员,是未投保成员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本文提出强社会关系对居民商业健康保险需求存在正向促进作用的总体假设。为验证本文的总体假设,本文研究内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即文章先搭建总体理论基础、提出总体假设,随后的实证分析中细分强社会关系,沿着总体理论,拓展分支理论以设计模型,最后归纳细分实证结果,验证总体假设。首先,导论说明了当前我国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发展和社交网络影响居民经济生活的现状,说明研究背景和文章梗概。第一章梳理了强社会关系理论、风险感知理论和消费行为学等其他相关理论,把强社会关系划分为具有代表性的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和宗教团体关系,给出划分依据和研究框架,并以强社会关系理论为桥墩,跨学科搭建桥梁,联系不同理论,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三、四章中,参照第一章中划分的研究框架,分别从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和宗教团体关系三个角度,说明各自对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促进作用,本文使用历史数据或区域均值作为工具变量,保证结论的稳健性,并阐明各自的影响路径。第五章,比较了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和宗教团体关系对商业健康保险需求影响的差异,说明三种关系在影响程度、影响路径和不同样本背景下的异质性。最后,第六章,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梳理归纳强社会关系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影响机制,并结合现实分析,站在商业保险公司的立场上,提出本文的政策建议。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亲属关系促进了商业健康保险需求,亲属关系因儒家文化而深深植根于居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并没有被商业健康保险完全替代,反之,本文通过“成本最小化均衡”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说明亲属关系通过传递疾病风险感知和促进居民对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行为,提升居民的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第二,朋友关系促进了商业健康保险需求,本文通过基于“SIRS传染病模型”的保险市场动态模型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说明朋友关系通过传递风险感知、促进模仿行为和学习行为三种路径促进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第三,宗教团体关系促进了商业健康保险需求,本文建立了基于索罗模型的局部的“健康-宗教-保险”模型,并运用2007-2017年中国29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和中国综合调查数据(CGSS)共同说明,现阶段内宗教团体关系通过信仰效应和组织效应,共同影响居民的商业健康保险需求,但由于宗教信仰存在价值观的扭曲,宗教团体关系的促进作用在低救赎宗教中更显著。第四,比较三种关系的影响作用可知,亲属关系凭借血缘带来的“先赋性”特点,在传播关于疾病损失和保险消费体验等隐性信息的信息深度上具有优势;朋友关系凭借门槛低和“目的性”,在传播保险显性信息的信息广度上具有优势,并且具有亲属关系不显著的“模仿行为”影响路径;宗教团体关系拥有其他关系不具有的“信仰效应”影响路径,并且在其他关系代理变量变动时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宗教团体关系明显受到收入阶层和地域发展的影响,在高收入人群和以“北上广”为代表的发达地区拥有显著影响。虽然,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和宗教团体关系各自的影响路径存在区别,但从总体上,三种子关系都表现了强社会关系对居民商业健康保险需求存在促进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以往研究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文献,更多把居民视为“理性人”,探究居民自身收入预算线、基本保险和其他资产组合变动对商业健康保险投保决策的影响,本文更关注社会关系中居民理性决策过程,探究强社会关系对居民选择健康风险转嫁策略的影响,适度放松“理性人”假设,有助于认识商业健康保险与居民借助强社会关系转嫁风险存在竞合关系。第二,本文尝试把强社会关系理论、风险感知理论和消费行为学等其他相关理论联系起来,构建全文分析框架,并在各个章节中更为细致地梳理了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和宗教团体关系与保险发展之间联系的文献基础,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强社会关系对商业健康保险需求促进作用的数理模型,为以后文献研究社会关系对商业保险需求影响提供理论支撑。第三,与已有文献认为强社会关系的互助行为与保险之间相互替代不同,本文的实证结果说明,居民通过强社会关系获得疾病风险感知,模仿投保行为并学习保险知识,提升自身的商业健康保险需求。在实证研究中,本文不仅说明了强社会关系对居民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促进作用,还比较了不同类型强社会关系的影响程度、路径和差异,深入分析了强社会关系的影响机制。
其他文献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已经走过了四十余年,中国也已经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大量外资的进入对中国的经济与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外资进入不仅给国内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工资水平,还拉动了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的出口奇迹。与此同时,世界经济逐渐步入全球价值链时代,在以价值链为主导的全球化生产背景下,中国通过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引
当代传统音乐与舞蹈文化传承的根本力量来自教育,高校势必需要承担起主体责任。湖南理工学院以学科与专业建设为平台,同时联合政府行政机构、民间社会力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的经验,为湘北地区传统音乐与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2017年3月31日,中国四个内陆省份(河南、湖北、四川和陕西)的10座城市和一个内陆直辖市(重庆),以及省份沿海但省会位于内陆的辽宁省沈阳市,成为中国第三批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或“自贸区”)。这是自2013年实施自贸区战略以来,中国首次在内陆地区设立的与前两批沿海自贸区在法理意义上完全相同的新型特别经济区。此后的2019、2020年,中国又陆续在另外4个内陆省份(云南
本文按照从“独化”的个体到群己和谐的“玄冥之境”的脉络,分三个板块来阐述郭象的群己和谐思想,这三个板块分别是:出发点、个体观、群体观。从“横”和“纵”两方面来呈现郭象的哲学思考,“横”的方面即境遇这种“共在”的视角,“纵”的方面即历史视角。全文以“独化”这个郭象哲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为起点,通过“自生”、“自性”、“相因与相与”、“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等范畴,把郭象哲学串成一个连贯的系统,呈现出从个体
现代汉语助词(以下简称为助词)作为具有汉语本土化特征的一类词,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便受到了语言研究者的密切关注。诸多学者从语义视角、句法视角和语用视角对助词进行过探究,为助词研究做出了许多贡献。不过,迄今为止,很少有学者将助词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建构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助词的运作机理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本研究试图在这方面做出探索。本文在后现代哲学的背景下,以生成整体论为指导,依据助词的特点建构一
智能汽车作为国内外争相研究的热点,由于交通环境的复杂性、技术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等条件的约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需要人和机器共同完成动态驾驶任务,称之为人机共驾。目前,人机共驾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解决低级别自动驾驶的个性化人机交互和中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复杂环境适应性问题。因此,通过学习人类驾驶员的偏好及优秀的驾驶经验,对于提高智能汽车市场接受度和适用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智能汽车人机共驾的发展现
铜-铝复合构件可以充分发挥铜、铝两种金属的互补优势,弥补单一金属构件的性能缺陷,从而有效提升构件的综合性能,降低其综合成本,在电动汽车、电力设备、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对于促进制造业提质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铜与铝在熔点、比热容、线膨胀系数等物理性质方面差异显著,熔焊等传统方法易形成脆性的金属间化合物,其有效性和适应性存在明显缺陷。如何实现铜、
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大数据和云计算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海量的数据和我们的生活变得息息相关。当数据存在异质性且受到复杂的噪声干扰,样本量很大甚至以流式数据的方式呈现时,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和统计模型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模型需要进行修正以适应复杂的数据结构,另一方面无法一次性导入内存的数据迫使算法必须依据少量多次获取的样本进行学习。在这一背景下,设计出满足实时更新需求的自适应学习算法以弥补
如何平衡共通语与语言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是多民族国家语言政策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苏联作为曾经的多民族、多语言大国,“如何处理共通语和其他语言之间的关系”成为贯穿其语言政策的一条主线。苏联语言政策的实践对多民族国家的共通语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中,苏联建国初期实施的语言建设是该国语言政策活动之滥觞,这段历史对了解俄语作为国家共通语的起源及发展极为重要。然而,这一时期的政策与实践却极易被中西方学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二战导致了全球数千万人的死亡,给全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无法计量的巨大损失。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打破了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平衡。战争的结果是反法西斯联盟取得了胜利,而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极权国家组成的法西斯邪恶轴心被打破,它们瓜分世界的企图也被打破。英国和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力在战争中被大大削弱了,美国继续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