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之一是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日趋扩大,这种扩大不仅表现在数量和品种方面,而且表现在地域范围、国别对象以及工序产品结构等多方面。多年来,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学术研究从来就集中在“界定”和“解释”两个基本方面,一直成为研究的重点。由于在“产业”、“产品”这一涉及概念和界定上的难题,基础研究方面上还存在研究不足,尚未形成统一、公认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由此,出现了分析结果各异,甚至出现理论假说与实际相悖的解释。因此,在对“界定”要求细分化的同时,还必须引入一个新的课题,即对于实证分析的“产业”、“产品”概念要求能够按不同产业分类体系编码对应的规范化,这对于正确估计模型参数,合理解释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且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产业分类体系对应”是从一个新的方向对“初期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为研究者们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实用工具,以迎合研究工作的规范、科学、方便、多维处理数据的现实需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可归纳如下:1、关于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研究。本文对主要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了贸易发展现状,阐述了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对调整贸易结构、产业结构的积极意义。2、关于产业内贸易结构分类的研究。本文主要从统计分组角度提出了“二次分类”的概念,探讨了产业内贸易界定、结构分类与模式判别的分类方法问题。如果把贸易产品总体区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型,并将这种区分称之为“一次分类”,那么,在“产业内贸易”范畴内,进一步从生产工序产品、投入要素密集程度、垂直型与水平型分工和贸易等不同视角,根据一定的界定标准和计量方法进行再分类、进行模式判别,即“二次分类”,这就是“产业内贸易结构分类”的基本理念。本文提出了按属性(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界定类别的概念和方法。类别分组目的在于贸易结构研究的细分化,有利于多角度分析现实经济。3、关于产业分类体系对应的研究。本文主要就产业概念在经济理论和统计意义上的划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的国际标准统计分类与国家标准统计分类,建立了编码对应关系,同时根据产品属性标志进行了类别划分,编制了基于SITC.Rev3和基于HS2002分类体系的《产业分类体系对应转换表》(Correspondence Tables)。该表的基本功能在于:利用计算机软件可以实行贸易数据分类和编码对应转换,在研究需要的类别和层次上进行查询、统计分组、聚合函数、制表等数据整理工作。编制目的:一是在于促进统计口径一致,二是在于为科研工作提供便利。4、关于产品差异性无差别曲线的研究。产品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前提条件,是重要的解释变量之一,但现有的研究只停留在概念化解释,缺乏可度量研究。本文主要就产品差异性(Difference)的理论假设、度量进行了研究,并对理论模型作了实证检验。本文认为产品差异性是由生产投入同质性(Homogeneity)与消费效用替代性(Alternative)共同决定的,通过变体产品之间比较、提出了利用无差别曲线确定产品差异化程度的理论模型和度量公式,并利用中日贸易产品数据对产品差异性与产业内贸易指数作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指数IIT与差异性D为正相关,与同质性H、替代性A为负相关,与产品差异性无差别曲线理论假设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