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的“唯道集虚”到荀子的“虚壹而静”——论先秦哲学中“虚”概念的辨证发展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19910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尝试从横纵(联系与发展)两个纬度,对先秦哲学中的“虚”概念进行定位。本文先从“虚”的横向纬度出发,论述“虚”与其它基本哲学概念的关系,说明“虚”具有相对确定性,表现为不同时期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庄子以“气”说“虚”,荀子以“心”说“虚”。又根据纵向纬度,说明“虚”概念具有不断的发展性,论述从庄子“唯道集虚”到荀子“虚壹而静”,“虚”概念的演变过程具有辨证性。 论文分六个部分,由引论、四个章节和结语组成。引论首先阐明了研究庄荀“虚”的意义,通过分析“虚”的研究现状、交代本文的主要思路、研究内容及方法。然后联系庄荀时期的哲学背景及思想主题,揭示庄荀“虚”概念产生的原因。第一、二章从“虚”的横向纬度出发,通过梳理庄荀各自的概念系统,分析庄学中“虚”与“气”、荀学中“虚”与“心”的关系,阐明庄荀哲学中“虚”的差别是“气”与“心”的差别。第三章梳理“虚”本身字义,找到其与“气”、“心”结合的出发点,比较庄子“气”虚与荀子“心”虚的实质差异。第四章从“虚”的纵向纬度出发,通过论述庄子“虚”的不足及荀子的发展,把握两者间的联系,透视思维发展的整个过程,其认识本质是实践活动的辨证发展。结语通过对各部分内容的梳理和分析,再次强调用横纵双纬度来定位先秦哲学中的“虚”概念,对探索先秦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指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发展的和谐具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公正是人们的基本行为准则,追求社会公正是人类持之以恒的美好理想。当代中国正在谋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没有社会公正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在现今的技术社会中,城市景观设计作为技术的范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城市设计关注和支持的同时,开展技术哲学与技术美学的研究,不仅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会引发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