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评估研究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h4975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是我国中小城镇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之一,尤其常见于我国中西部多震地区。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震区底框结构房屋遭受严重震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成为地震工程界主流思想的大背景下,砌体结构房屋基于该设计理论上应用相对较少,所以本文围绕底框结构这一典型砌体结构形式,针对其抗震性能评估,结合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思想,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引入Push-over分析方法,并对Push-over分析方法在底框结构性能评估过程中水平荷载模式的选取做了讨论。通过参数转换,将我国抗震设计规范与美国ATC-40中反应谱进行等效转化,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2)根据配筋混凝土砌块剪力墙与混凝土剪力墙的力学性能上的相似性,借鉴已有学者对混凝土剪力墙的模拟方法,提出采用分层壳单元实现对配筋混凝土砌块剪力墙模拟,并通过建立试验墙片模型验证了其准确性与合理性。(3)参照国内外规范及众多学者提出的性能水准划分,建立了以混凝土砌块为主要墙体材料的底框结构抗震性能基于位移的五水准划分,并分别给出了“充分运行”、“运行”、“基本运行”、“生命安全”、“倒塌”性能水准位移角限值量化指标。(4)基于SAP2000分析软件建立底框结构房屋的三维简化弹塑性分析模型,通过将Push-over分析方法与ATC-40推荐的能力谱法相结合,确定了结构在各地震水准下的性能点,并根据各性能点处结构各楼层的层间位移角参照本文提出性能水准划分标准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其他文献
由于受正常使用状态下结构最大允许变形的限制,强度高的钢结构并不能发挥自身最大优势。因此就需要寻找一些能够提高结构刚度、却不增加结构重量的方法,而蜂窝梁就是这些解决方
结构在偶然荷载作用下的连续性倒塌是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高层建筑快速发展,结构发生连续性倒塌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非常巨大。很多学者对结构抗连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是丛枝菌根真菌(AMF)菌丝分泌的附着有金属离子的糖蛋白,可以有效地调节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及维持土壤有机碳、氮平衡等。不同土壤性质指标和AMF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