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天坑作为独特的宏大地表负地形,其生境中的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对喀斯特区域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几年来,随着天坑价值的深入挖掘,天坑独特生境特征及其植物群落逐渐得到重视,但天坑植物对生境的响应和适应研究仍相对薄弱。本研究选取云南沾益天坑群中可进入性较强的中度退化天坑——巴家陷塘为研究对象,以植物多样性及植物功能性状两方面为切入点,运用R软件、PAST软件及SPSS统计软件等技术手段,进行天坑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物种指示值、植物功能性状值及可塑性指数计算,从巴家陷塘生境中植物群落多样性与结构特征、一把伞南星及紫茎泽兰的功能性状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等方面探讨天坑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特征。结果发现:1)天坑草本植物共33科62属65种,物种组成相对多样,一把伞南星 Arisaema erubescens、紫茎泽兰 Eupatorium adenophorum 及荩草 Arthraxon hispidus等植物是天坑生境指示种,能显著指示天坑生境变化;2)沿坑口—坑坡—坑底环境梯度上,坑口与坑底的植物α多样性差异最明显,各β多样性指数呈逐渐增大趋势,共有种的数量逐渐减少,物种组成差异越来越大,坑底边缘出现群落交错带,具有明显的生境异质性;3)沿坑底水平梯度上,植物群落种间总体呈显著正关联,结合天坑微环境的差异,将退化天坑的优势物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群落总体呈现出一定的圈层分布规律,能很好地适应天坑生境;4)沿坡向环境梯度上,物种组成差异较大,不同生境间的物种和能量流动较强,物种替代速率较快,其中西南坡与东北坡植物多样性分异明显,群落组成极不相似;5)一把伞南星的比叶面积分布范围在22.00—38.45 m2/kg,叶干重在28.29—113.79 mg之间,且坑口性状值显著小于下坡位性状值,叶茎形态性状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受pH值、土壤含水量、空气湿度等环境因子影响较大;6)紫茎泽兰的叶干重、高度、叶大小及茎基粗在适应天坑内外生境中属于敏感性状;而长宽比、叶长/叶柄长等在响应天坑内外生境中属于惰性性状;7)天坑内外不同生境下,紫茎泽兰功能性状存在显著差异,除比叶面积坑外紫茎泽兰性状值均高于坑内;且非单一性状适应天坑生境,而是多个性状的共同适应,在所有环境因子中,土壤环境因子对紫茎泽兰功能性状的分布起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