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下甚低频耦合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yulingjie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现代工业对地下空间及资源开发利用,地下设备设施监测、矿井应急救援、环境位置感知等应用对地表下的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地层中难以敷设的通信线路,某些特定情况下有线通讯中断的现实,使得有效解决无线地下通信成为极具意义的研究课题。然而地层对高频无线信号衰减极高,传统射频通信系统的通信距离被限制在几米范围内,远不能满足实际场景的需求。采用甚低频、超低频波段后理论上可以获得更有效信号传输。本论文面向矿山应急通信、石油随钻测量、地质监测、井下人员定位等应用,针对基于环形天线及耦合波导的甚低频耦合通信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地表下甚低频耦合通信信道模型及通信系统结构研究电磁信号在由土壤、岩层、砂石、水分等组成地层中的传播衰减极大。论文对基于对成层介质条件下垂直磁偶极子的辐射场进行理论分析并建立数学仿真模型,对地层中不同频率电磁波的传播情况进行仿真,进而建立甚低频耦合信号的传播模型;对甚低频波段的噪声源进行辨识和分析,确定噪声模型及相关参数;并在信道研究基础上给出甚低频耦合通信系统的结构组成及系统模型;最后设计实验系统进行了系统功能验证。(2)针对甚低频严重的非高斯噪声干扰提出并研究了基于双环天线的主动降噪方法非高斯噪声是甚低频波段的主要噪声成分,时域中表现为大量随机发生的极高幅值的尖峰脉冲,即使经过非线性限幅,仍然会在窄带接收机中产生较强的暂态效应,难以通过线性滤波消除干扰。在不同环境下对甚低频通信系统的噪声进行大量测量和统计特征分析,讨论了接收系统及接收天线的设计方案,提出基于双环天线主动降噪方法。该方法对宽带环形天线接收的非高斯噪声信号进行时间窗提取,通过窄带接收系统模型对非高斯脉冲进行处理并得到纯噪声样本,经幅度均衡、移相处理后,与有用信号进行相减,实现对非高斯噪声暂态效应的抑制。该方法在发射功率及信号带宽受限的条件下,有效提高了甚低频耦合通信的信道容量。(3)面向矿山救援研究并实现了长距离双向透地耦合通信系统基于甚低频耦合通信系统模型,在地下空间狭窄、发射功率受限的条件下对双向透地通信系统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进行分析,完成长距离耦合通信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电路实现,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大功率驱动电路等,提出并实现了适用于甚低频窄带系统的高效调制及信道编码方案;在矿山实际的现场完成了达323米的透地通信实验,对系统性能指标进行了验证。(4)研究了基于耦合波导的甚低频网络通信技术面向石油随钻测量、地下管线智能监测、地下环境感知等应用,研究耦合波导理论,通过地表下已有的钻杆、管线等结构,或地表下敷设的周期性导体结构,进行耦合波传播,建立通信网络。在一维磁感应波导基础上提出一维电容耦合波导结构,实现石油钻具数据的高速传输;以栅格周期性二维结构为例提出基于平面波展开的二维耦合波传播分析方法,大幅提高了二维耦合波的求解速度,提出二维蜂窝结构波导模型,在各个传播方向上实现更均一的带宽、群速;最终建立实验平台和时域仿真模型,验证了甚低频耦合波一维、二维传播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建立地下长距离管线通信和地下无线网络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论文的研究,为地表下长距离耦合通信及大面积网络监测建立了理论基础并提供设计依据,关于地表下电磁信号幅度分布及降噪理论的研究成果,可推广到地下人员及设施坐标定位、地表下无线供能,及水下通信等领域,同样具有可用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林业会计现状与林业本身的发展体制紧密相关。根据我国《森林法》规定,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从权属看,有国家所有的和集体所有的森林、林木
目的 对比分析预断式带孔克氏针张力带和钢丝张力带环扎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研究我院2011年3月—2016年11月采用切开复位预断式带孔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27例(观察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冠脉介入诊疗的风险和可行性。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6年2月—2017年2月开展冠脉介入诊疗237台手术、2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及预后随
研究灵芝GL -2菌株发酵液浓缩固形物(胶囊剂)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无论它在试管内或整体小鼠中都具有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此外 ,在护肝作用研究中 ,明显降低肝脏中毒小鼠
目的探讨肝胆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20例肝胆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感染相关因素、感染部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引进了慕课创新的教学模式举措,从而促进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高效实施。本文主要阐述了慕课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背景下进行概念的研
目的 观察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5月收治的疑似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先进行CT检
药物应用护理教学中,可运用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诠释教学内容、促进师生互动,以提高教学效果。
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在临床上又被称为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障碍IV型,是一种罕见遗传性疾病。先天性无痛无汗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痛觉丧失,温度感觉减低或者丧失,全身无汗,皮肤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