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作业观认为,数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重在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然而,数学作业的设置与完成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首先,绝大多数数学作业被局限为课堂学习活动之后的巩固与反馈形式,而非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其次,作业被设置为“一统”的形式,表现为同一内容、同一难度与要求;再加上有的教师出于应试教育的考虑,随意拔高、补充难题,使多数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疲于应付,消极对待,作业蜕变为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不少学生甚至因此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学习的效率大大降低。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开始实施的今天,如何正确理解数学作业的设置目的,探究作业设置的优化方案,让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引发他们深层次思考和经历数学化的进程,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其数学的学习质量,是每一位老师必须直面的挑战!笔者把数学创新型作业与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学生“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作业,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数学创新型作业是相对传统作业提出的新型作业形式,在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观与作业观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巩固所学知识、技能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主动性为目标,结合高中学生生活、学习的实际,设计研究性、探索性与开放性问题作为作业,并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数学创新型作业包括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两种。课堂作业的作用主要以巩固所学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的体现,暴露学生的弱点,及时反馈,当堂完成并及时做出评价。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它既具有复习、巩固内化知识的作用,又具有拓展、深化知识的功能1,还具有评价、反馈的效应,因此它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效方式。数学创新型作业的设置要以兴趣为先导,要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要体现合作与交流。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六种课外数学创新型作业的设计:(一)小组研究型作业;(二)可操作的实践作业;(三)学生自编作业题;(四)分层作业;(五)数学开放题;(六)反思型作业。数学创新型作业的批改与讲评,改变了以前的单纯讲授形式为讲授、探究、讨论、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