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调制MIMO系统中自适应传输技术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调制(SM)技术可有效克服信道间的干扰以及同步问题,且降低多天线系统实现的复杂度和成本。它借助于天线序号“隐形”地传输信息,可以获得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MIMO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效率。因此,SM和MIMO的结合(SM-MIMO)将会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很有前景的备选技术之一。考虑到通常的SM-MIMO技术的速率是固定的,故通过将将离散率自适应调制技术引入SM-MIMO系统中,以充分利用信道状态信息进行自适应传输,获得系统频谱效率的有效提升,为SM-MIMO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较好的理论依据。全文的主要工作安排如下:1、研究SM-MIMO系统中自适应传输技术。给出了自适应SM-MIMO系统的模型,推导了接收信噪比的概率密度函数,利用精确的星座符号误比特率公式推导改进的自适应切换门限,避免了已有文献中利用近似星座符号误比特率公式求取切换门限所带来性能分析的不准确性,推导了自适应SM-MIMO系统的频谱效率(SE)和平均误比特率(BER)的表达式,并基于该平均BER,利用KKT条件和牛顿法求取优化的自适应切换门限,利用该门限可使系统在满足目标BER要求下,获得频谱效率的最大化。2、研究空间相关信道下自适应空间调制MIMO技术。考虑到无线通信下行链路中,移动端接收天线之间由于距离比较小,将呈现较强将相关性,为此针对空间相关信道,研究SM-MIMO系统的自适应传输及其性能。推导了接收信噪比的概率密度函数、SE和平均BER的闭式表达式。为了避免利用KKT条件求解优化门限造成的高复杂度,提出一种利用一维求解法获取系统平均BER约束下条件下的自适应调制的优化门限,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3、将空时分组码(STBC)与SM相结合,研究STBC-SM系统中的自适应传输,在获得较高传输速率的同时,还可以提升系统的分集增益。首先给出了系统模型,对STBC-SM系统进行误比特率性能分析,推导了自适应STBC-SM系统的SE和平均BER表达式,并通过仿真结果进行验证。仿真结果也表明,相比于通常的SM-MIMO技术,在相同的传输速率条件下,基于STBC的SM-MIMO系统可以获得更好地BER性能。
其他文献
物联网技术(Internet of Things,IoT)、4G、5G等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将带来巨大的无线接入量和移动数据流量,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但是有限的无线频谱资源及其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系统日益复杂。为了给交通系统的管理提供各种实时交通信息,以方便、高效地利用和管理现有的交通系统,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交通信息采集系统成为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以其高分辨率和全天时、全天候等优点在军事和民用方面应用广泛,成为雷达领域二战以来最突出的进展之一。目标识别是SAR图像在军
频谱感知是认知无线电系统的核心技术。但是在宽带频谱感知中,传统的奈奎斯特采样因速率过高而硬件难以实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压缩采样来降低对硬件的要求是一种可行的
直扩通信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截获概率低、能实现码分多址通信和高保密性等优点,在军事和民用通信、遥测、定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如何在低信噪比和先验知识缺乏
随着微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以及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
当前,机载三维阵列天线在机载雷达、机载数据链、电子对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阵列结构与飞行器外形保持一致,能够在不改变载机气动性能和隐身性能的前提下,通过优化阵列的
传统的CDMA技术在无线通信方面因其诸多的优点而备受青睐,但在码间串扰和多址干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其总体性能受到限制。而随着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的日趋成熟,其强大的
无线通信中日益增长的对系统容量和通信质量的需求促使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MIMO技术利用空间复用增益能够有效的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OFDM技术将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在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利用射频信号的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以达到对静止和运动物体的识别。具有信息量大、读取距离远、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