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木乃伊化木化石纤维素稳定同位素及其古气候意义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代是预测地球未来气候发展变化的重要参考时期,也是地质历史上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随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地球未来极有可能发生类似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的全球变暖事件,如晚渐新世和中新世的“温室地球”:晚渐新世为古近纪最后一个时期,与现今相比,温度高约4°C,p CO2高约300ppm;中新世为新近纪第一个时期,温度和p CO2均略高于现今。晚渐新世至中新世时期,地球由温室向冰室过渡,同时发生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起、特提斯海退却、两极冰盖发展等古地理构造变革,对东亚地区气候和季风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一直以来,有关晚渐新世至中新世气候变化的精细研究尚缺乏可靠的陆相化石记录,因此前人在探讨古季风的启动时间、强度特征和驱动因素等重要问题中往往存在诸多争论。而现代东亚季风控制着季风区降水量及其季节性变化,在该地区有40多亿人口依赖对当前和未来季风发展的准确预测。了解古气候和古季风的演化,将对当代季风区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广西南宁盆地43件晚渐新世木乃伊化木化石、桂平盆地4件中新世木乃伊化木化石和南宁盆地2件现生树芯(22个年轮)中提取的树轮α-纤维素氧同位素值(δ18Ocell)新测量结果(n=77),确定晚渐新世、中新世和现代雨季月均降雨量;利用桂平盆地3件中新世木乃伊化木化石树轮高分辨率碳同位素(δ13Cwood)的新测量结果(n=657)和研究团队已发表的南宁盆地晚渐新世木乃伊化木化石、现生树轮δ13Cwood结果,比较晚渐新世、中新世和现代季节性降水量比率的变化。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比较该时期古气候和古季风的演化,并做出解释。本研究得到的主要认识如下:1.树轮α-纤维素氧同位素指示雨季月均降水树轮α-纤维素氧同位素(δ18Ocell)主要由大气降水氧同位素(δ18OMW)和相对湿度控制,是诸多古气候重建的良好载体。在广西南宁盆地晚渐新世地层和广西桂平盆地中新世地层中测得木乃伊化木化石树轮δ18Ocell的数值分别为22.4±0.5‰和24.4±0.8‰,低于从南宁盆地现生树轮中测得的δ18Ocell值(δ18Ocell=27.4±1.0‰)。因为晚渐新世和中新世期间,全球冰量均小于现今,根据海底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数据,本文对木化石树轮δ18Ocell进行校正(校正后的晚渐新世木化石δ18Ocell=24.9±0.5‰,校正后的中新世木化石δ18Ocell=26.6±0.8‰)。由于广西新生代以来古地理构造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本研究排除了温度效应、海拔效应和纬度效应的影响,认为木化石较低的δ18Ocell值是晚渐新世和中新世较强的雨季降水造成的。于是本文利用δ18Ocell恢复δ18OMW,并根据与研究区相近的广州地区δ18OMW和雨季月均降水量的数量关系,半定量计算了南宁地区雨季月均降水量。计算结果发现现代树轮δ18Ocell恢复的南宁雨季月均降水(Pwet=230±51mm)与南宁气象站数据相当(Pwet=219±45 mm,1990-2000年),表明树轮δ18Ocell可以作为可靠的雨季降水量指示物。进而,本研究利用校正的晚渐新世和中新世木化石δ18Ocell值计算得出晚渐新世雨季月均降水量为Pwet=349±35 mm,比现今多60%,中新世为Pwet=268±46 mm,比今天多22%。2.树轮高分辨率碳同位素指示季节性降水变化本研究通过对中新世桂平木化石树轮进行高分辨率取样,测定δ13Cwood以重建季节性降水变化比率Ps/Pw(也就是年际内夏季与冬季降水量比率)。数据显示,木化石年轮δ13C的变化模式与季风区树轮δ13C模式相似,中新世时期桂平Ps/Pw为2.5±2.9。根据研究团队之前对南宁晚渐新世木化石和现生树轮高分辨率δ13Cwood的分析,晚渐新世季节性降水变化比率Ps/Pw为5.1±6.0,现生Ps/Pw为5.3±10.6,均高于中新世树轮重建的结果。上述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研究区的降水模式均以夏季为主(Ps/Pw>1);季节性降水变化反映了季风强度,因而东亚季风自晚渐新世-中新世-现代的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强-弱-强的变化。3.树轮碳氧同位素结合恢复年际内降水量本研究根据广西地区南宁和桂平树轮碳氧同位素的结果,结合蒙特卡洛统计分析,在95%的置信区间内计算得出南宁现代夏季降水量为1148mm(95%C.I.=646-1650mm),冬季降水量为275±234mm,全年降水量为1425±234mm,与南宁气象站数据相当(Ps=1106±214mm,Pw=285±105mm,Ptotal=1467±271mm;1980年至2020年);晚渐新世、中新世冬季降水量为317±235mm、591±315mm,比现今多11%和107%;晚渐新世、中新世全年降水量为2226±356mm、2029±367mm,比现今多52%和38%。以上数据表明,晚渐新世-中新世-现代雨季(夏季)降水量和全年降水量一直递减。其原因可能是青藏高原隆升造成的雨影效应,但更有可能是渐新世以来全球降温的结果。温度不能改变季风强度,但会影响季风区降水量。在此阶段,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即,强-弱-强)与前人天文周期驱动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一致。本研究认为,在青藏高原隆升之前,东亚古季风主要受热带辐合带(ITCZ)移动影响,但随着中新世期间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前的古季风气侯模式逐渐“灭绝”,至现代,东亚季风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后的地形控制。而中新世冬季降水量远远多于晚渐新世和现今,这或许是在年降水量较高的情况下,较弱的冬季风造成的。本研究根据广西地区发现的木乃伊化木化石记录,首次定量重建了中新世期间该地区季节性降水变化,同时提供了该地区第一个晚渐新世和中新世年际内降水量的定量估算,填补了该地区晚渐新世至中新世的古降水记录的关键空白,并为评估区域地形抬升、全球气温变化和东亚季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关键证据。由于晚渐新世和中新世的温度均高于现今,我们推测,随着p CO2持续上升,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季风降雨量可能会显著增加。
其他文献
城市化导致城市和周边郊区近地表大气湿度的差异,形成城市干岛/湿岛效应。与城市化有关的大气湿度变化对气候变化预测及其影响评估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影响云的形成、降雨强度、人体热舒适度以及“城市-森林界面”野火等。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目前对于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生态水文过程以及地表大气湿度和温度如何相互作用尚无共识。本文综合运用地面对比观测、遥感监测技术、中尺度数值模拟、统计分析以及
工业革命以来,对流层温度在全球范围内显著升高。一般认为,增温导致更强的蒸发,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随之变多。可降水量变多,降水是有可能增加的。然而,目前时间跨度不够长或空间覆盖范围不够广的各种资料对全球降水长期变化并没有统一的结论。全球变暖背景下降水长期变化是不显著、不确定的。本文以CMIP5多模式历史模拟(1850-2005年)资料为主,从大气水循环发展和水循环关键环节多角度理解变暖背景下降水的长期变
研究背景腹主动脉瘤被认为是一种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巨噬细胞极化在调节腹主动脉瘤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状RNA是心血管疾病发展过程中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重要调节因子。然而,环状RNA是否能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调控腹主动脉瘤形成目前仍然未知。在该研究中,我们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极化条件(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下的环状RNA微阵列数据,鉴定出了一种在M1型巨噬细胞中富集的环状RNA,circC
本文主要研究了Fe-S体系化合物材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人工制备以及对天然Fe-S体系化合物材料的性能调控,主要成果如下:(1)采用高温高压法,在常压至5 GPa的压力条件下以铁粉与硫粉为原料,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压硫铁反应实验,以研究不同压力与温度下的高温高压硫铁反应。高温高压有助于铁硫元素的充分反应,压力条件能够影响硫铁反应产物的微观形貌与所含各相的相对含量。在1-2 GPa的压力范围内,随着压力的
根据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人口达14.1亿,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家养老将成为未来主要养老模式之一,该模式中异常跌倒是独居老人的最大威胁之一。针对跌倒的事前预防、事中检测、事后评估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随着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发展,如何快速且准确地识别出监控视频中独居老人异常跌倒行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基于YOLOv5算法提出了一
四氯乙烯(PCE)广泛分布在环境中,主要来自于工业过程、干洗、纺织加工和金属脱脂等行业,尽管PCE现阶段已被干洗行业禁用,但由于其具有很好的挥发性和稳定性,容易在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且稳定存在,因此仍然是当下关注度较高的地下水污染物之一,属于2A类致癌物,人类与之长期接触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探寻一种廉价的、无害化转化PCE的技术是十分必要的。硫化物是自然环境中含量丰富的还原试剂和亲核试剂,例如
光电探测器作为一种利用光电效应直接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装置,普遍应用于军事国防、环境监测、医疗通讯等各个领域。迄今为止,传统光电探测器由于其制造过程复杂耗时、成本昂贵、材料固有性能限制等缺点,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许多限制。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具有高吸收系数,高迁移率,可调节带隙,长载流子扩散长度以及可溶液加工等优点,基于钙钛矿材料制备光电探测器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人员尝试利用聚合
青藏高原热状况对全球环流和降水形势产生显著影响,高原上空大气的非绝热加热及其变率是影响亚洲夏季风强度与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本论文围绕高原夏季大气热源的年代际变化,深入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北半球不同区域环流、降水的可能影响机制。此外,针对1979年至今全球变暖增速背景下,高原作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其上空大气热源变化趋势及其与北半球中纬度环流趋势型的潜在联系也进行了初步讨论。主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能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研究迫在眉睫。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光生伏打效应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凭借优异的光伏性能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目前,其最高认证光电转换效率已提升至25.7%。虽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光伏领域中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但是,实现其商业化的应用仍旧面临很多问题。如存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各层材料的能
阿尔兹海默症(AD)是一种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是痴呆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患有AD的病人每年都在增加,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AD的发病机理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AD病因极其复杂,其中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学说被认为是AD发病的关键机制之一。目前,对AD药物的研发大多都是基于Aβ的致病机理来展开的。随着生物学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