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就成为决定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政府毋庸置疑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壮士断腕”、洗心革面、彻底与“腐败”、“言而无信”等旧形象决裂,塑造一个“诚信、友爱、民主、法制”的新形象,让人民从内心深处信任政府、支持政府。目前政府公信力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并不匹配,需要提升和改变。近些年来,围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理论研究不乏出现一些优秀成果和有价值的探索。但这些研究探索的视角基本集中在体制和法律制度的角度,较少或不直接切入政府官员公信力,而政府官员公信力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则难免在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系统工程中缺少更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研究视角是从政府官员这一职业群体的诚信问题出发,去分析政府官员公信力问题的成因与因应之策。为此,首先分别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评价、研究方法、本文创新点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界定了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官员公信力的基本内涵,运用唯物辩证法中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原理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论述,并以西方著名的政治学名词“塔西佗陷阱”为切入点,论述政府官员执政一旦在政治上失信将会产生的问题。为全面把握政府公信力状况,查阅了相关文献,特别是查阅了近些年来《小康》杂志所进行的“中国信用小康”调查报告,查阅了东方信用关系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对政府官员公信力进行了深层分析。围绕提升政府官员公信力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独立进行了统计调查分析,以期为提高政府官员公信力的对策提供参考依据。为深入分析政府官员公信力缺失的原因,通过对各类社会现象所折射出的部分政府官员公信力状况进行分类,分类为非主观故意和主观故意两大类型,由此展开深入分析。对部分政府官员出现公信力缺失现象进行了六项因素分析。针对每项因素分析提出了应对政府官员公信力缺失的建议与对策,即走出“塔西佗陷阱”的政治智慧。指出政府绩效导向出现偏差,在一些地方政府中绩效与政府官员升迁相联系,这是绩效考核导向上的误区和问题。政府信用责任超载,必须明晰政府管理清单划定权力边界。建立政府官员诚信档案,政府在官员选拔任用上,以诚信记录实施一票否决权等。通过深入分析政府官员公信力缺失的成因及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政府官员公信力提供参考和借鉴。